新興的行業往往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隻有善於挖掘的商人才能夠物盡其用。抓住商機隻是第一步,因為,商機一旦出現,自然有很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發覺,然後趨之若鶩。有了商機,馬上采取行動,以速度和謀略取勝才是最重要的。
李嘉誠發現興建屋村的商機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在港島北岸的中區、東區、西區,每年都有高層住宅樓宇拔地而起,那是祖傳地盤物業的業主和地產商收購舊樓拆卸重建的,地盤七零八落,很難形成屋村的規模。
屋村隻有到港島南岸、東西兩角、九龍新界去發展,形成10多個衛星市鎮。
興建大型屋村不難,難就難在獲得整幅的大麵積地皮。李嘉誠有足夠的耐心,他不會坐等機會,他在籌劃未來的興業大計之時,仍保持長實的良好發展勢頭。
第一個大型屋村計劃:黃埔花園
1981年元月,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收購和黃的動機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資源。
先前,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已開始在騰出的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皮上發展地產,興建黃埔新村。按照港府的有關建築和地產方麵的條例,要將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性質的辦公樓用地,必須得補足差價。祈德尊不諳地產之道,竟未能在這塊風水寶地栽活搖錢樹。祈德尊下台後韋理主政,仍未如願把財政黑洞填滿,售房不揀時機,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東。
由於當時的地產業正處於高潮期,地價昂貴,如果要在此地改建屋村,得補入近30億的差價,李嘉誠考慮再三,推遲了黃埔花園的建設。
李嘉誠苦苦等了兩年,地產才出現了低潮期。他立即與港府進行了正式談判,僅以近4億港元獲得了黃埔船塢的住宅商業開發權。
1984年,中國政府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京簽訂了《 中英聯合聲明 》。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地產開始轉旺。
年底,李嘉誠宣布投資40億港元,在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盤,興建包括商業中心的大型住宅區——黃埔花園屋村。
整個黃埔花園,占地19公頃,擬建94幢住宅樓宇,樓麵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共11234個住宅單位,附有2900個停車位及170萬平方英尺商廈。整個計劃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屋村工程。超過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屬罕見。據估計,整個項目可獲利60億港元。
第二、第三個大型屋村計劃:麗港城和海怡半島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的意願,萌芽於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後,經曆了長達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籌劃,方於1988年推出計劃。
1985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了置地所控的港燈。計劃利用港燈位於港島南岸的鴨猁洲發電廠現址發展地產,與電廠相連的有規殼石油公司油庫,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塘茶果嶺。李嘉誠經過複雜的遷址換地計劃,茶果嶺、鴨猁洲兩座大型屋村地皮由長江係全資擁有。
兩大屋村預算耗資110億港元,又一次轟動港九。《 情報 》稱:“惟超人才有如此大手筆。”
茶果嶺屋村定名為麗港城,占地8.7公頃,為高級住宅區,有專為住戶設立的私人俱樂部。屋村單位麵積64~920平方英尺,共8072個單位。總樓麵積達620萬平方英尺,附設16.1萬平方英尺商廈。總投資45億港元。
鴨猁洲屋村定名為海怡半島,占地15公頃,興建38幢2840屋住宅樓宇,單位麵積600~1100平方英尺,共10450個單位,總樓麵787萬平方英尺——超過黃埔花園。附設31.2萬平方英尺商廈、網球場、俱樂部、遊泳池等。總投資65億港元。
長實估計,以1988年同類樓宇的時價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計,兩大屋村可獲純利50億港元。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售,每平方英尺售價1740港元,用戶及炒家爭相搶購,異常激烈。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價,麗港城已達4300港元,海怡半島為3300~3500港元之間,均大大超出預計售價。若加上建築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漲等因素,兩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遠遠突破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