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用人之道:科學化、專業化、年輕化(1 / 2)

成功企業家的用人之道各有千秋,但是不管有何差別,最終的結果都以科學化、專業化、年輕化為主,這是一種用人的總趨勢。李嘉誠涉足各種產業,因而旗下也吸納了各種人才為其服務,才造就出了長江集團。

從企業的創建曆史來看,李嘉誠的企業無疑是一種典型的家族性企業。然而,李嘉誠作為這個家族式企業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卻采用了一種非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一種中西結合的管理模式,它將中西方的優點和長處融合在一起。這種管理模式的采用是李嘉誠事業有成的關鍵處之一。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這樣評論道:“任人唯賢,知人善任,既嚴格要求,又寬厚待人。李嘉誠成功的關鍵,是他融彙了中西文化的精華,采用西方先進的管理方式。”

對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李嘉誠確實高人一籌。他認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無疑會將很多優秀人才拒之門外。采用這種管理模式,企業也可以一世顯赫。但是,要想使苦心經營的事業能夠盛傳下去,必須得改變企業的管理模式。否則,企業將會麵臨被淘汰的危險,並逐漸消沉和衰落下去。

在看到家族式管理模式的缺點後,李嘉誠也進一步分析了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他認為,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不是盡善盡美的,西方的管理模式同樣存在著弊端。例如,西方人的人情味不如華人:華商之間握握手,就有可能談好一筆生意;同一筆生意,西方人卻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分析和研究,可能會耽誤了商機。

於是,李嘉誠采用了中西結合的方法。當一個項目擺在眼前時,李嘉誠會采用西方的方式,對此項目展開深入分析,然後決定到底如何處理;在確定好此項目的處理方法後,李嘉誠顯示了華商的辦事風格,打個電話或握手之後,事情也就談妥了。

李嘉誠常說:“唯親是用,必損事業。”唯親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習慣做法,這無疑表示,對“外人”不信任。20世紀80年代,內地開放後,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輩親友,要求來李嘉誠的公司做事,遭到他婉拒。現在雖然在長實係有他的親戚和老鄉,但他們都沒因這層關係而獲得任何照顧。在長實裏有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重用和提升。可見李嘉誠的確沒有唯親是用。

從長實的人才結構中不難看出,在李嘉誠的引導下,長實係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用人製度。這樣的用人製度自然會為長實不斷引進人才,在眾多優秀人才的共同努力下,長實肯定會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地發展。

李嘉誠是香港的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世界著名企業家之一。他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深諳用人之道。創業之初主要靠自己,發展階段就要靠集體了,怎樣用人,用什麼人,就成為管理的關鍵。他發家的三步曲,每一步都能起用不同的人才,而不是一味隻用元老重臣,由此才保證了企業常新,不斷發展。同時,他還能大膽起用“洋”人,謂之“洋為中用”,如“長實”副主席麥理思,英國人,劍橋大學經濟係畢業,1979年加入“長實”;“和黃”董事、總經理馬世民,也是英國人,1984年任職;此外,青州英泥的布祿嘉,以及李氏極其器重的生意夥伴、廣生行主席杜輝廉等,都是“洋人”。有人說“李氏集團高層的得力助手,幾乎清一色是洋人”。顯然,這對管理的規範化和企業化,以及將投資拓展到國際領域,都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左右手還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普遍都年輕。如“長實”副董事長、經理周年茂、霍建寧任職時不過30多歲,董事洪小蓮也40歲剛出頭,就是馬世民也剛過50歲,像這樣中外兼顧、老中青相結合的領導集體,已經成為李嘉誠“配合默契的內閣”,而且正是這種默契,使“長實”、“和黃”這樣一個大集團,始終保持了迅速做出決定的靈活性和一致性。

美國《 財富 》雜誌對李嘉誠有過評論,該雜誌稱李嘉誠為“甚為重要的生意夥伴”、“靠與友人合作投資地產和貿易生意發跡”。該雜誌對李嘉誠的看法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李嘉誠是一個在業界中有著良好信譽和形象的華商,與他合作,自然讓人放心。李嘉誠也說過,他做生意隻有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從不投機取巧,而是以誠待人。也正是因為李嘉誠的經商風格受到了業界的認可,以至他有了許多商業上的合作夥伴,通過對各個項目的投資,李嘉誠從中不斷獲利,使得長實發展迅速。

堪稱香港首富的李嘉誠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的這一步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塑膠廠踏著穩健的步伐逐漸變成了一個讓世人矚目的長江實業公司。長江不擇細流,終成其大。李嘉誠之所以以“長江”命名自己的企業,正是取了長江的這個特點。

李嘉誠的用人觀念也正是如此,隻要是人才,不管你是來自何處,李嘉誠都一並接納。

然而在當時的一些企業中,仍然存在許多任人唯親的現象。他們無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墨守陳規,固步自封,最終導致了這些企業業績下滑,進而虧損甚至倒閉。由於我們國家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因此,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管理模式和用人方法在許多領導者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他們固守著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和用人方法,並以此為滿足,不敢也不願意接受西方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更談不上吸引國外優秀的管理人才。在用人問題上,他們過分強調人的資曆和經驗,而忽視了實際能力和水平,忽視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具有的創新意識和開拓意識,忽視了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和創造力。因此,使企業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落後於時代,落後於社會,最終走向衰亡。這個教訓是值得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