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誠的高級管理人員中,還有一大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外國人。李嘉誠收購的英資企業裏,不但保留了外國人,而且這些外國人還得到了重用。李嘉誠充分利用外國人的西方背景和專業知識為企業服務,在對外籍員工的管理上實行“以夷製夷”的策略,不少外國人擔任了重要的管理職位。
20世紀80年代中期,長實的管理層經過了一係列的變更重組後,基本上實現了新老交替。長實內部,各部門負責人大都是30—40歲的少壯派。
李嘉誠重用年輕人,給長實注入了新鮮血液,為長實帶來了活力和朝氣蓬勃的生命力。而他讓三個才華出眾的年輕人組成了自己的“三駕馬車”,更體現出了他高超的用人之道。
漢高祖劉邦當初隻不過是一介平民,後來他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曾這樣總結自己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我比不上張子房;籌集錢糧,保證大軍物質供應,我比不上蕭何;指揮作戰,戰必勝,攻必克,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雖然都是人中的英傑,但是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
李嘉誠的用人之道,與劉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他能夠開創自己前無古人的商業帝國的原因。
如今,香港華人見了洋人,自然不會將其視為“洋大人”。華人創建的公司雇傭外國人力,也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卻不是這樣,因為當時華人長期受到洋人的欺壓,心理常處於一種劣勢狀態。盡管後來華人在經濟上慢慢崛起,但是早已潛伏在心裏的“二等英聯邦臣民”的陰影仍然很難抹去。
在那個時候,華人老板能夠雇傭洋人做下屬,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因為,當時在人們的眼中,洋人是趾高氣揚的,能夠讓他們做下屬,有種揚眉吐氣的味道。
李嘉誠雇傭洋人做副手卻沒有抱這種想法,而是為公司的利益著想,完全遵循唯才是舉、量才而用的用人原則。
李嘉誠重用洋人,是與他大力開拓海外業務分不開的。他曾對記者說:“我並沒有想過用雇傭外國人,來表現華人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我隻是想,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
20世紀70年代初,長江工業的工廠分布在北角、柴灣、元朗等處,員工2000餘人,管理人員約有200名。
李嘉誠為了徹底從塑膠業脫身,全身心投入地產業,在這期間,他聘請了美國人ErwinLeissner任總經理,主管日常事務,而李嘉誠隻參加重大事項的決策。其後,長江公司又聘請美國人PanlLyons為副總經理。
這兩位美國人都是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技術的專家,李嘉誠看中了他們的能力,便大膽地賦予了他們實權,而付給他們的薪金,也遠高於他們的華人前任。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已控有幾家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中都有不少外籍員工,李嘉誠為了這些企業能夠繼續平穩發展,並沒有解雇原有職員,也沒有安插新的領導,而是繼續利用這些企業原有的管理班子。
李嘉誠認為,用洋人管洋人不僅有利於熟悉業務,更有利於相互間的溝通,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收購英資公司之後,如果進行排外,勢必會使公司出現混亂,陷於停滯或癱瘓。如此一來,經濟上勢必遭受慘重損失。相反,保持穩定,以夷製夷,則可起到穩定軍心、控製局勢的作用,能繼續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
當然,李嘉誠之所以這樣做,還有他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從長遠考慮,長江集團未來必將走向世界,走上跨國化的發展道路。而這些名牌英資企業,與歐美市場都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係。日後,若用這些洋人打頭陣,憑他們在血統、語言、文化等方麵的天然優勢,在開拓國際市場時,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出於這種考慮,李嘉誠不但留用原來的外籍員工,還專門聘請了不少外籍高層管理人員。
長實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思(Ceorge Magnus)是英國人,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係。麥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總裁,因業務關係與李嘉誠相識。
1979年,麥理思正式加盟長實。此後,長實與香港洋行和境外財團打交道,多由麥理思出麵。
李嘉誠非常器重他,這不僅因為他具有英國血統、名校文憑,更因為他是個優秀的經濟管理專家。
李嘉誠入主和黃洋行後,麥理思卸職,李嘉誠提升李察信(JohnRichardson)為行政總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到1983年,李察信與李嘉誠在投資方向上意見難以統一。李察信離職,李嘉誠又雇傭另一位英國人,這就是當初名不見經傳,後來聲名顯赫的馬世民(Simon Murnray)。
在李嘉誠所用的洋人中,馬世民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是英國人,原名西蒙?默裏,1940年生於英國裏斯特。1966年來到香港,進入當時最負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並且一幹就是14年。他形容自己就像個推銷員,牆紙、果仁、鋼材、機器、電器等,什麼都賣過。事實上,他確實在多種領域經受過許多鍛煉。他在怡和洋行很受器重,曾任怡和多家公司的執行董事。20世紀70年代後期,他還被派往倫敦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專修經濟管理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