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用外籍員工為公司注入活力(2 / 2)

1979年的一天,馬世民代表怡和貿易來長實推銷冷氣機,希望長實在未來的大廈建築中,能采用怡和經銷的冷氣係統。

他來到長實總部後,極力要求親自麵見李嘉誠。

平日,身為集團老板的李嘉誠是根本不會過問這類小事的,隻需把它交給手下人員去幹就行了。但這一次,在對方的強烈要求之下,他還是同意會見一下這位倔強的“鬼佬”(港人對外國人的俗稱)。

結果,這次會麵給他倆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

在交談中,馬世民說:“我屬龍,用你們中國人的話說,是龍的兒子。”

李嘉誠也是屬龍的,不過他比馬世民整整大了12歲。他們交談的話題很廣,馬世民顯示出了十分廣博的學識。李嘉誠對這位新認識的“龍老弟”頗有好感。

1980年,40歲的馬世民告別打工生涯,自立門戶創立了Davenham工程顧問公司,其業務主要是承接新加坡的地鐵工程。

1982年以後,李嘉誠與和黃行政總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問題上產生了很嚴重的分歧。李察信執意要離去,李嘉誠於是拉馬世民加盟。

馬世民一上任,就開始為和黃賺大錢,並輔佐李嘉誠成功地收購了港燈集團。這就是當時最為著名的華資進軍英資四大戰役(李嘉誠收購和黃、港燈,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會德豐)中的一役。此戰的勝利,使李嘉誠更加看重馬世民。

李嘉誠確實沒有看錯人,馬世民在長實係,不僅業務能力強,而且他的人品與口碑同樣讓人佩服。不論曾與馬世民共事數月,還是已建立十年八載合作關係的下屬,都對他讚不絕口。

馬世民的日程表上,從早到晚,排滿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會議,一般人根本就吃不消,他卻能應付自如。下班後,員工都走完了,他仍留在辦公室處理文件,該審批的作出批示,該簽名的簽名,每日直到很晚才回家。

下屬說,“馬頭”從不吝惜笑容,他的笑很真誠,因為他性格開朗,待人和善,且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是個特大集團的總裁,卻不像洋大班那樣盛氣淩人。不論和黃的老員工,或是新員工,哪怕是清潔工,都能與他融洽相處,毫無拘束,就像處在一個大家庭中一樣輕鬆自在。

他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從不強迫下屬去做未形成共識的事。他極少發脾氣,他如果覺得批評人的口氣重了些,過後必定會向當事人道歉。據一位“挨訓”的員工講,“波士”(老板)道歉的方式很獨特,不是一般的口頭說說而已,而是買一個花籃送人。因為馬世民非常富有人格魅力,因此,長實上上下下都非常愛戴他。

李嘉誠深為看重馬世民難得的管理才能。1984年,在李嘉誠的安排下,馬世民很快坐上了和黃集團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總裁,不久又先後出任港燈、嘉宏等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馬世民在長實係權高位重,是僅次於老板李嘉誠的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

在和黃、港燈兩大老牌英資集團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長、行政總裁有數十人之多,他們大部分都是英國人。

馬世民曾把李嘉誠的左右手稱為“內閣”。評論家說:“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具中西方的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1993年9月,馬世民辭去了和黃行政總裁的職務,李嘉誠將此職務交由霍建寧接替。

後來,李嘉誠的投資大計放眼於內地後,他表示,和黃以後如果需要用人,要多用本地人,並且要通曉普通話。這就是說,馬世民成為了和黃最後一位洋大班,從霍建寧開始,李嘉誠以後不太可能啟用洋大班了。

由此可見,李嘉誠在用人過程中,總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吸納最有利於自己事業發展的人才。

李嘉誠用人不拘一格,能夠打破國際界限,是難能可貴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任用洋人的過程中,心理是健康的,目的是明確的。如果重用洋人是為了炫耀自己“過去是奴隸,今天做主人”,為了揚眉吐氣,那就說明用人者還沒有從根本上摒棄二等公民的心態,這樣做對自己事業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李嘉誠經典語錄:

在我心目中,不理他是什麼樣的膚色,不理他是什麼樣的國籍,隻要他對公司有貢獻,忠誠、肯做事、有歸屬感,即有長期的打算,我就會幫他慢慢地經過一個時期而成為核心分子,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