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行情,研究資訊,是商場決策的基本要素,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在這方麵已顯示了其過人的從商資質。
因此,一年後李嘉誠被提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
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李嘉誠對推銷工作已是十分內行,但生產及管理對他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領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學。李嘉誠深知自己的薄弱環節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和工人一道摸爬滾打,熟悉生產工藝流程。
對於每道工序李嘉誠都要親自嚐試,他興致很高,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這或許是李嘉誠心懷遠大抱負使然。此時的李嘉誠內心正在暗自醞釀著獨立創業的計劃;他當然要熟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膠,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時鮮血直流。十指連心,疼痛鑽心。但李嘉誠吭都沒吭一聲,迅速纏上繃帶,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又繼續操作。
後來,傷口發炎腫脹,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此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
李嘉誠微笑著說:“也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意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謙遜持重。其實,就客觀而言,記者的話並沒有誇大其辭。
李嘉誠以其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了塑膠生產的各個環節。塑膠廠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
李嘉誠逐漸成了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20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稱羨。
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正幹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隻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個工廠,自己當老板!
經過了多年的痛苦經曆和磨練,李嘉誠很快地成熟了。他像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積累了太多的能量,終於到橫空出世的時候了。
李嘉誠經典語錄:
對於現在的成就,大概也不好說什麼,但是一定要勤奮才好。
理念六:納要廣博
沒有人才的企業不會有長足的發展,優秀的人才是企業的血液,要想使企業不斷的發展就該不斷為企業注入人才。李嘉誠深知這個道理,在長江發展的過程中,他大量引進優秀的人來為長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