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 / 2)

既問耕耘,又問收獲。沒有耕耘就不可能有收獲,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容易,它需要長期的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奮鬥。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而且每次自我挑戰都使自己在人生與商業方麵得到了極好的鍛煉,成為同事中的最佳。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而另幾位是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給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拚搏。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李嘉誠做任何事,都會感謝過去生活對他的磨礪。他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後生仔,而像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強勉其難。幸得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嗜好,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觀顏察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沒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還該做什麼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後來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銷的本職工作內幹出了非凡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的行業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

經過調研之後,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盡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後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

李嘉誠推銷不忘生產,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

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至少對這一行業未來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準確的預測,那麼,著手每一件事情,才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