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以小博大,用一萬元做十萬元的生意(1 / 2)

做生意就是要學會以小博大,這才是地地道道的做生意。晚清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是這方麵的高手,是一個在錢眼裏翻跟頭的人。時至今日,李嘉誠把這種經營理論再度翻版。

現代資本運營理論認為,評價一位現代企業家的能力,不僅要看他擁有多少財富,還要看他能調動多少財富作為資本。因為在資金回報率同等的情況下,一個企業家能夠調動的財富越多,他所得到的資金回報也就越多。

融資問題無論對於叱吒商場的大企業家,還是對於剛剛起步的小企業主,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白手起家和擴大企業規模的過程中,這一點體現得尤其明顯。李嘉誠無法忘記他在創業之初,其塑膠廠資金緊張幾乎倒閉的經曆,也同樣無法忘記事業發達之後在融資方麵幫了他大忙的銀行和股民。可以說,善於籌集足夠的資金,是李嘉誠作為一個超級企業家的重要秘訣。

早在為適應北美市場需要,擴大塑膠花生產規模的時候,李嘉誠就為缺少必要的資金而深感苦惱。他說:“我深刻感受到:資金,它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之泉。”盡管李嘉誠通過到親友中集資招股,解決了租賃廠房、添置設備的燃眉之急,但是從這時開始,他就為籌集企業發展所需資金而尋找突破口。

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時,深深體會到了西方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更對歐洲的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覺得股份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這種企業組織方式不僅不用承擔無限責任,而且能較快地籌集到大批資本。對於想擴大規模,而又缺少資金的企業更為有利。

於是,李嘉誠看準蓬勃發展的地產高潮後,一方麵在現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樓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戶上門求租,獲得租金後,又繼續投入興建樓宇;另一方麵根據企業的發展規模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利用股市大規模籌集社會遊散資金。

李嘉誠是個對新事物抱有濃厚興趣,渴望從事具有挑戰性事業的人。他已經樹立趕超置地的目標,以其作為競爭對手。置地是一家上市公司,長江也非得躋身股市不可。除此,長江要想拓展別無他徑。

李嘉誠的決策既是公司自身發展形勢所迫,又是被香港股市發生的巨大變化所誘。

關於香港股市在當時的發展狀況,李鍇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紹說: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場活動早在1891年就已經開始。但股票市場成為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則是1969年前後的事。股票市場真正形成規模更是在70年代以後……

香港股市,對眾多欲上市的華資企業,可望不可及。香港上市條件之苛刻,使不少條件具備的華資大企業,長期被拒之門外。

證券經紀是股市與股民間的橋梁。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隻使用英語,把不諳英語的華人經紀排斥在外。這樣,無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數的華人投資者排斥在外。投資者難入市,股市自然蕭條;股市蕭條,投資者越發望而卻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開始營業,打破了香港會一手壟斷的地位。遠東會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的新紀元。

時值內地政治趨於安定,香港經濟經曆大動蕩後恢複並開始起飛,急待籌資的企業紛紛觸發上市的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占當時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

其後,金銀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並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