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巧妙籌劃,四兩撥千斤(1 / 3)

武林高手在與對手過招時,並不死打硬拚,而是見勢借勢、見招拆招,以巧取勝。做生意同樣如此,在自己勢單力薄時,一定要學會巧借別人的資源為自己服務。

現代商業經營理論有這樣一種觀點:評價一位投資者的能力標準不再是他擁有的資金數量,而是他能夠調動的資金數量。換句話說,就是能巧妙借助別人的力量和金錢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最佳結果是實現雙贏。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

1860年,和記洋行成立,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剛剛成立時名氣不大,無法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提並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家,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曆史悠久,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家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香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牛氣衝天,展開了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的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人與之相比。

祈德尊知道香港人多地少、地產業必然走旺,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湧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遍地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祈德尊一味地吞並其他企業,所控公司高達360家,其中有84家在海外。瘋狂吞並產生了負麵影響,用句俗話說就是“貪多嚼不爛”。祈德尊雖有“鐵嘴鋼牙”,但是“腸胃功能”太差,經常“腹瀉不止”。很多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大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獲得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出現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潭,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彙豐控得和記洋行,標誌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彙豐物色韋理主政。時隔兩年,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家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那麼好。

趁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凱覦九龍倉的同時,也夢想得到和記黃埔。他放棄九龍倉,必然要把矛頭對準和黃。

收購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像收購九龍倉那樣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強反抗。身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企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隻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避實擊虛,去瘦留肥,這便是李嘉誠舍棄九龍倉而收購和黃的出發點。

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力的集團公司。香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隻因為和黃在香港首席財主彙豐的控製下,均暫且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