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伸手抓“黑心錢”
做公司,要賺“明的錢”,不能賺“黑心錢”,這是成功做大的製勝法則。你一定要記住:“黑心錢”要不得,如果要了,就會讓公司永無安寧之日,其結果可想而知。俗話說:人言可畏,一個商店、一家公司、一個公司,如果在經營過程中欺騙了一位顧客,一位用戶,就可能影響到百位顧客、百位用戶從此不願光顧。商場上往往出現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門的現象。因此,作為經營者,尤其是發家心切、初入商門的經營者,一定要恪守生意誠為貴的經商原則,切不可耍小聰明,欺騙顧客,蒙騙客戶。走進市場,人們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每購買一件東西之前,總想打聽哪個商店出售的這種東西質量好,價格便宜,而且服務周到,然後再按圖索驥前去購買。
如果有人說某某商店、某某單位出售的這種東西如何如何的不好,購買者肯定是再也不會去光顧的。這還隻是商品的質量、價格等方麵的問題。如果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等有意作弄顧客的事,影響就更大了。被作弄者看來隻是一位顧客、一個用戶,但一傳十,十傳百,造成不良影響的卻是一大片。有些經營者認為,現在的許多顧客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就是大城市中的消費者,能識貨者也不多,對於新產品更加“知之甚少”,經營者指著“鹿”說是“馬”,顧客還滿認為“馬”在那兒吃草呢!所以常常把顧客當作傻瓜來捉弄。其實,這是何等愚蠢的舉動。因為顧客才是一個商店、公司的後盾,一切利潤均來自消費者,先失去了消費者,沒有了流通,經營者賺誰的錢。商場上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有的經營者明知自己商品上有毛病,但不是想賣不出去怎麼辦?有這樣一位銷售時裝的老板,他明知半腰裙染上汙漬,但又不能舍棄不售,所以有顧客購下這條裙子後,就以為瞞天過海,顧客發現後前往理論時,經營者隻說一句:“是你自己粗心大意弄汙了裙子,反而來懷疑我們賣劣貨。”又或者是“這個事故教訓你下次買東西時,要檢查清楚,否則自誤”等,顧客當然感到不滿,甚至有被騙的感覺,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那位顧客還會第二次光臨嗎?更嚴重的是,顧客可能規勸各方麵親戚朋友,切勿“幫襯”,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時裝店便聲名狼藉,要挽回名聲,可能為時已晚了,因此要生意興隆,口碑是很重要的,“以誠待客”是做生意之“本”。同樣對待這類問題,有些經營者的做法就很明確,他們把有一點毛病的商品挑出來,寫明某某商品有何許毛病,但無傷大雅,且降價銷售。
這樣顧客在看過之後,便會放心購買,且不存在回頭扯皮的問題。商店既賣出了積壓次品,加速了資金周轉,也不失聲譽與大雅,贏得了顧客的信任,豈不美哉!“掛羊頭、賣狗肉”是舊時奸商的一種不道德的經商方法,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法律絕不允許經營者這樣做,即便是經營者偷偷這樣做了,被顧客得知後,同樣也會遭到唾棄。近年來,形形色色的經營者,各種各樣的經營方式,在市場經濟的大舞台上大顯身手。許多城市出現了“精品店”,“專賣店”,發財的確有其人,虧了的也不在少數。據一家晚報載,地處該市的繁華地段,有家“美利達”精品屋,開張那陣,金碧輝煌的門麵與琳琅滿目的商品在顧客的感覺中相映生輝,高消費者們的時髦需求,又與滿櫃滿架的精巧商品、名優貨物“一見鍾情”,因此生意極好,據說三天賺了6萬。
令人可惜的是,老板辦事隻有5分鍾的熱情,並且“寡人有疾”又好賭,忙過開張就不大“理政”,花錢更是揮金如土,店內進、銷、存幾個環節的工作漸漸亂套,賬上的資金越來越少,不滿3個月,商店已敗像顯現。昔日的顧主進店時,已看不到多少“精品”,倒發現不少一般商品在貨架上以“俗”充精,於是掃興而去,另走別家,不再上門;而過去那些在這裏看過熱鬧的人,又以為店內商品像過去一樣,又新奇又昂貴而不敢問津,因此,常在門前過,就是不進門。生意蕭條,房租、工資等等開銷又大,當然頂不住,再加上“精品”不精,徒有虛名,失信顧客,自開張僅六個月就“關門大吉”。另外,在商場上還有一些經營者自認為聰明絕頂,在商品的標價簽上,將重要的字眼隱藏起來。例如一件T恤的售價是19.90元,但“1”字往往細小到近乎無,又或者用其他貨品將其掩蓋,令顧客以為隻售9.90元,這種手法偶一用之,當然可賺取金錢,但令顧客大失信心,而永不光顧,以這樣的代價來換取暫時的利益,實在是太愚笨了,毫不值得。更有甚者,自詡做生意靠不明碼標價發財。事實上就是想不標實價,企圖通過漫天要價,通過與顧客之間的討價還價來渾水摸魚,從中牟利。比如:一件衣服隻值100元,店主卻開價200元。這種現象在市場經濟較發達的國外都是少有的,在“購物天堂”香港大型商業中心,從超級市場直至小鋪?絕大部分的商品都是明碼標價,很少有討價還價的現象出現。所謂“開口還一半”,“議價用除法”更是不可想像的事。而在如今國內的一些商場、集貿市場、地攤上卻常常見到。這也說明,現在的許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缺少一個“誠”字,不誠的結果是什麼,不誠就難招天下客,就無法使顧客對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顧客也理所當然地會離你遠去。任何經營者都懂得,也都明白,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但賺錢要賺在明處,賺得合理合法,收取合理的流通費用。須知,不正當的經營是要砸牌的,終究會失去顧客。作為一心想發家的經營者隻做一錘子買賣,雖可得利於一時,發不義之財,但隻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還是逃脫不了價值規律的懲罰。
讀懂政策,才會不失手
公司老板必須懂政策,善於在經營活動中與政策貼得近一些,是確保自己一天天做大的成功製勝法則。在20世紀30年代初,一場席卷世界的大危機粉碎了“傳統的自由競爭能夠實現各種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的充分利用”的美好學說。由此西方各國政府逐漸強調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職能,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預示著現代公司不再是與政府行為毫無關係的市場主體,公司與政府之間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千絲萬縷的關係。當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通過強有力的手段幹預經濟並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時,誰也不再否認政府和公司之間的種種關係。如何實現公司和政界的良好關係,也就成為一些傑出的經營人物所思考、所關注並努力做到的問題。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密不可分,警示著商界的無數拚搏者,要經好商,必須關心政治、了解政策,必須熟悉政治的大環境。改革開放的中國,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建立並完善起來,在市場競爭的廣闊領域,正在追趕先進的、發達的國家。毫無疑問,跨世紀的中國,政府的各項政策將積極引導經濟的發展,並為公司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渴望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世人矚目的中國商人,要認識到這個關鍵點並盡力地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從而自由地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顯身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造就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