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萬不可做“邪”生意(3 / 3)

1.“中華飼料王”的成功之道——“我最關心政策”

1993年3月,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當台灣女記者向中國最大的私營公司——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發問“你最關心什麼”的時候,劉永好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關心改革開放的政策。”這是一位成功商家的經驗之談!劉永好在談自己“飛”起來的秘訣時,講到他是把政策看作機遇,在中國的大氣候下運籌每一個“棋子”,使自己的每一步“車、馬、炮”都合乎共和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隻有這樣他才能在商戰中做到左右逢源,穩操勝券。的確,中國正處在經濟體製“轉型期”。處於體製轉軌、調整過程中的中國商人,要想使自己的每一步都符合自己和國家發展的規律,縱橫捭闔於市場經濟大潮,就得下功夫研究政策,吃準“氣候”。對商人來說,所謂“抓住機遇”,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善於抓住政策調整的契機,這才是商家的製勝之道。毋庸諱言,經驗往往來自於教訓。劉永好在製定經營戰略時如此地關心政策,乃是因為他曾因“摔過跤,交過一大筆學費”。早在80年代初期,劉永好的弟兄們籌劃著同生產隊聯辦一家電子廠,可當籌集到資金,拿出音響樣品時,卻被“槍斃”了,開什麼黑店?有這種“公私融合”的政策嗎?於是,劉永好小心翼翼地關注著國家每一項大政方針的細微變化:政府的文件說到對私營經濟的政策時,“大力發展”的提法取代了“適當發展”;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裏,新進了包括劉永好在內的20位私營企業家,而且對他們首次使用了“非公有製經濟界代表”的稱謂;李鵬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裏明確提出:各種所有製形式“長期共同發展”;被稱為“國家隊”的國有公司,現在允許同外資公司“嫁接”,小廠還可以公開租賃、拍賣給私人。目光敏銳的劉永好在思索:這些到底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市場經濟給國家政策帶來了新的突破?這種政策變化,讓劉永好有一種預感: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已一步步地向希望集團走來了。

於是,在政協會上,劉永好大膽地提出了“國有、私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構想,他形象地稱之為公私公司的“雜交組合”。此後不久,劉氏兄弟與湘、贛、鄂等省的七八家飼料廠簽訂了合資合同,並在一兩個月內就完成了改造任務,投人生產,現在已辦得紅紅火火。的確不錯,劉永好再一次嚐到了吃透國家政策的甜頭。於是乎,國有公司雄厚的固定資產、購銷渠道和人際關係及技術、管理人才,同劉氏公司適應市場經濟的經驗與機製,商標和資金,組合進新的公司裏,並迅速變成了巨大的效益。可以說,時時刻刻地密切關注國家政策的變化使劉永好在商戰之中總能把握決勝先機。相信這位“中華飼料王”的經驗一定會給許多中國商界的後起之秀們以深刻的啟示。當然,國家大政策,對於商人來說,自然是利益攸關。但是,也有不少商界的投機人士,視國家政策為無物,甚至熱衷於鑽國家政策的“空子”,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正如打籃球必須遵守球場上的規則一樣,在中國的市場上做生意就不能偏離國家政策規定的軌道,否則難免會“一失足成千古恨”,錯過了合法經商的大好時機!

2.“我相信中國的政策”

有些商人熱衷於從事效益高、來得快的生意,比如房地產業。但由於缺乏對國家大政策的預見和理解,往往吃了不懂政策的虧而大傷元氣。例如,1988年全國治理整頓,政府又三令五申停建樓堂館所,不少投資房地產開發業的商人,望著被迫停建的建築而痛心不已,無所作為。而被稱為“商界奇才”的福海集團董事長羅忠福卻在治理整頓的政策確定以前,從早期的房地產業轉向長線投資的旅遊業,以短養長,獲得了長期的效益。而這一切無不根源於他對國家政策的深刻把握。羅忠福坦言承認:“在中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我都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短短幾年,增值千倍的奇跡。我的公司是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一個特定的曆史環境裏成長的。要說我有過人之處,那就是我比別人更會利用政策。”作為一個私營企業家,他深知沒有人作後台,必須自己去幹,從幹中了解產、供、銷,從幹中去體會、鑽研國家的經濟政策,以保證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世人的眼中簡直就像謎一樣令人捉摸不透,很多人因此對改革開放的政策持懷疑態度。而以“101生發精”起家的北京富豪李曉華一直關注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他在許多香港房地產巨頭因為吃不準中國的未來局勢和政策而紛紛調整投資方向時,看準了時機,抓住了最佳機遇,投入大量資金收購香港“樓花”。後來,中國政府宣布: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不變;中國對香港“一國兩製”的方針不變時,香港的“樓花”迅速升值。李曉華見好就收,全部拋出,穩穩地賺了一筆。有人說李曉華房地產一戰“賭”贏了,稱讚他善於把握時機。李曉華卻說,主要是因為他相信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政策不會變,是國家的大政策讓他走向了成功!

3.掌握政策,才能做大生意

作為一名具有國際戰略意識的中國商人,就應當了解我國當前在對外貿易中所製定的國策,結合本公司的實際,靈活對待才能取得成功。譬如說,1997年10月初,我國決定再一次降低部分進口家電的關稅,如彩電。對此國內一些名牌彩電的生產廠家由於早已占領了國內大部分市場,因此,可以做好迎戰“洋貨”的準備,與之一比高下;而對某些生產彩電的廠家,由於沒有自己的品牌,平時多靠組裝而生存,因此,一旦世界市場上的“洋彩電”以國際價格(一般遠遠低於國內價格)湧人中國市場時,這些廠家難免受到猛烈的衝擊而麵臨破產倒閉的結局。因此,不同的生產商們應當結合本身實際情況,根據國家大政策來及時調整自己的產品生產結構,力爭在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下揚長避短,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可以說,任何時候,商人與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是緊密聯係,相輔相成的。善用政策者,可以做到家國兩利。有人問,在中國做生意,怎樣才能穩操勝券?答日:抓住機遇。但機遇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抓機遇左右逢源,有人卻與機遇失之交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在中國,政策就是機遇。隻要你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你就等於抓住了成功商人們的取勝之道。

該繳的稅一分錢都不能少

繳稅是保證公司正常、成功發展的製勝法則。鐵的事實說明,不繳稅,想漏稅,是許多公司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之一。這就要求老板做到:

該繳的稅一分錢都不能少!在我國,商人成千上萬,其中絕大多數遵紀守法,合法經營,為國家財政貢獻力量。但是,也有少數商人投機鑽營,利用種種違法亂紀手段聚斂財富。他們坑害國家、企事業和社會大眾,陷入了聚財的死胡同。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的不法行為受到社會公眾的唾棄,受到稅收機關和工商行政機關的嚴厲查處,直至受到法律的製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極個別的商人想通過偷稅、漏稅和逃稅,挖國家稅收的“牆腳”。但是在稅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和國家審計部門的通力協作下,使他們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不義之財沒發得了,還被罰款、吊銷執照等。據深圳一次對2664戶個體老板和承包公司的老板進行稅務檢查,發現有漏稅行徑的達1883戶,偷漏稅人員比例競高達七成以上。其中羅湖區的個體戶遲某,炮製出真假兩本賬進行偷逃稅款,真賬的營業額達300萬元,而假賬的營業額還不到70萬元。對他們的違法行徑按情節輕重,稅務部門分別予以5倍至10倍的罰款,直到吊銷營業執照,稅法的威力給這些老板極大震懾。少數商人利用發票做手腳,采用虛報丟失、偽造塗改、大頭小尾、兩次填寫等手段逃避稅收。例如,某公司承包人將實際金額5萬元的業務分兩次填寫,在業務報銷聯上填的金額是5萬元,而存根聯上竟隻填區區50元。還有少數商人公然違反製度規定,設兩本賬。在應付稅務人員的假賬上填寫少量的金額,卻在給自己看的暗賬上記載大宗經營收入,通過這種手段來減少稅收。可惜的是,再好的偽裝也有露馬腳的時候,對於這種瞞天過海的偷稅手段,稅務人員隻要下功夫是能夠查出來的。所以做生意,一定要有正確的納稅意識,這樣才能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