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讓產品銷路四通八達(1 / 3)

產品銷路需要經營者動腦筋,去找到市場需求的指數,以及打開進去的突破口,不能守住老一套,坐在那兒死等顧客。要知道,隻要走出去,就會有客戶。當然,走出去,也是要靠營銷點子取勝的,不妨打廣告、搞促銷、辦展覽,做到先吸引顧客的眼球,然後再考慮利潤回報的問題。

1.了解了市場的情況之後,緊接著就應選擇自己產品的銷售體係。由於掌握各部分顧客的情況、市場的競爭、各流通渠道的特點,你要選擇最適宜的銷售體係來銷售自己的產品或勞務。

2.在日常推銷工作中,推銷人員要與已有的顧客、用戶建立起定期或不定期的聯係,協助廠方做好售後服務工作,對來自市場和客戶的信息及時反饋。一旦推銷人員與客戶建立了互相信任、真誠合作的關係後,這些顧客與客戶就會主動地為廠方推薦新顧客,向顧客介紹新產品。有時客戶的一句美言,勝過推銷員的千言萬語。這樣,便可層層擴展,使顧客隊伍如滾雪球一樣不斷成長擴大。

3.公司在生產中和產品營銷過程中,對某些在一般情況下難以引起消費者注意的產品信息,公司可以重金(物)懸賞的形式,通過產品廣告,使公司的氣魄躍然紙上。這樣,消費者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注和抱著極大的興趣,而且能通過街談巷議廣為流傳,從而產生購買效益。

沒有銷售網,肯定要吃苦頭

市場營銷作為公司的經營活動,總是不斷地變化,可以講新的營銷廳式跟不上,就會讓公司見不到利潤,公司就失去了成功的製勝法則。因此,對於創辦起來的公司而言,老板一定要換腦筋,找出路,不能做落伍者和守舊者。體係就是“網”對於剛創辦的公司而言,常苦於沒有這張銷售網,而打不開推銷產品的局麵。了解了市場的情況之後,緊接著就應選擇自己產品的銷售體係。由於掌握各部分顧客的情況、市場的競爭、各流通渠道的特點,你要選擇最適宜的銷售體係來銷售自己的產品或勞務。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究竟哪條路或哪些路的組合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利潤呢?在進行各種行銷和促銷活動之前,你必須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人員和推銷人員的準備工作。在公司內部,必須把公司要走的道路、追求的目標和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選擇的手段告訴老板;也必須把這些情況告訴生產部門,因為有些銷售人員不好解釋用戶十分需要的純技術問題,這需要生產部門予以解答。總而言之,你必須向所有的人,包括“不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員,說明公司的情況。必須在公司內部培養商業經銷人員,尤其是培養與顧客直接接觸的銷售人員,使之通曉最新的情報。鼓勵他們的作戰積極性,因為商業計劃的成敗與否,前線戰場是最關鍵的部分。在公司外部,必須把一些必要的情況通告給批發商、零售商、代理人、承包商等,對經銷那些技術複雜的商品的銷售人員,甚至還要進行專門的培訓。這一切都應盡量安排好,這是為你的產品開渠鋪路的工作。當你不具備條件直接麵對消費者時,公司命運的一部分就會掌握在轉賣商的手中。在選擇你的銷售體係時,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國際市場營銷協會所提倡的原則性作法一般包括以下六點。

1.產品類型

銷售渠道的選擇因日用消費品、耐用消費品、食品、非食品等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商品對銷售有著固有的要求。如高價值的貴重品或大型商品要選擇最穩妥的渠道,有時甚至“一對一”地麵對用戶,小型的大規模工業品則要經過批發途徑,保鮮食品要盡可能減少流通環節。

2.顧客情況

購買你產品的顧客是大批普通消費者還是少數有特定需要的群體是遍布於各個收入階層還是主要針對少數高收人階層;顧客的分布區域性是否明顯,是主要分布在某一地區,還是遍布各地;他們在年齡、性別、行業等方麵有無明顯的特征。

3.經銷商的習慣作法

不同的經銷商具有自己的一套慣例,他們對不同商品采取的辦法也不同。在價格、回扣、利潤率、支付期限和結算辦法上會有不同的比較。

4.公司自身的實力

公司是否有能力專營自己的產品,也就是說,公司能否直接向零售商推銷產品,而不經過批發商,這種份額可達到多大。要達到這一目的,你必須對自己的基本設施進行投資(倉庫、存貯、運輸)。這筆費用相當巨大,創業之初的公司是很難有這些資金的。但這些設施功能如得以正確運用,所產生的長遠利益是不可低估的,這是你需要考慮逐步予以配套的。

5.某些經銷商的實力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經銷商實力過弱,必然會影響產品的銷售和利潤的實現,但有些經銷商的實力過於強勁,他們的條件十分苛刻,經常迫使公司讓步。這種大經銷商反過來控製小公司的例子數不勝數。

6.法律製度的限製

有些產品有專門規定的經銷路徑,有些經銷商又隻能經銷某類商品。選擇銷售體係當然是要以產品銷售通暢為第一目標。但同時,經銷費用的盡量節省也是同一問題的另一方麵。

你應在不減少銷售能力的情況下,盡量減少經銷費用。隻要運用的手段與追求的目標相適應,也就是說符合市場和產品的特點,經銷費用是可以減少到最低水平的;對於每個經銷人員來說,在不使產品的最後開價受損失的情況下,應該最大限度地壓縮一切可能的費用,以下幾方麵為應考慮的問題:勞動力是經銷商費用中的最大的支出項目之一,占總經銷費用的50%~65%。因此,提高促銷人員的素質,是提高成功率的關鍵。再有,以合理化的大規模機械操作可以減少許多人力費用。運輸費用是經銷費用中的另一大支出,約占10%左右。國外許多產品有優勢的廠家或大批發商都采用“現金出貨、運輸自理”的辦法,讓零售商自選商品,自行運輸。但如果你的產品不具有絕對優勢,還是放下架子為好,你應該培植自己的運輸力量,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與有關運輸公司簽訂一個較長期的固定意向,這樣可以爭取到很多優惠。商品的“滯銷”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昂貴的。想方設法讓你的所有商品都流動起來。你要經常與各推銷商和基層銷售點保持交流,研究盡可能快的供貨——貯存——周轉辦法,找出適當的購貨費用和存貨費用之間的比例。在此過程中,掌握好大量訂貨和分期分批訂貨、集中訂貨零散配送和零散訂貨集中配送、現金支付和賒銷、代銷和代理、經銷等等微妙的選擇,這些選擇之間的微妙差別值得你做長期的深入研究,以製定公司的一係列商業政策。互聯網絡的開通與不斷完善,為公司營銷帶來了新的契機,也向傳統營銷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一場營銷革命即將發生,網絡營銷時代的來臨。上網公司可以利用互聯網,以很低的成本進行國內商品信息的查詢;對網上目標顧客進行產品測試與滿意調查,讓顧客自行設計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可以網上發布有關信息,進行廣告、促銷活動;可利用網絡渠道進行直接的網上交易,或配合傳統的送貨上門、結算完成交易過程;也可通過網絡提供各種售後服務,建立顧客檔案,與顧客進行一對一的雙向互動溝通。

牢牢記住的六大推銷手段

成功的營銷手段非常重要,美國著名營銷專家羅傑克曾說:“推銷是門智力遊戲,它是一種占領人心的手段表演”。這話說得好!怎樣操縱成功的推銷手段呢?根據成功的經驗,可概括為以下幾種成功的製勝法則。

1.收集和分析資料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情報收集、資料查閱找到顧客的方法。首先,推銷人員可以從本公司內部獲得有關推銷對象的信息資料。一般公司在派員推銷之前,手裏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顧客與用戶,這樣的客戶花名冊就可供推銷員使用。另外,財務部門和服務部門也是推銷人員尋找和開拓客戶的信息來源,從這些部門的查閱中,便可以發現許多雖已很少往來卻極富潛能的顧客。其次,銷售人員應把目光從公司內部轉到公司外部,從企業外部的資料中(如工商名錄、統計資料、銀行賬戶、商標公告、信息書報雜誌)尋找顧客。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可減少推銷工作的盲目性,節省尋找顧客的時間和費用。

2.巧妙打出廣告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廣告媒介來尋找顧客的一種方法。許多公司為促銷產品,普遍采取廣告與推銷並舉的銷售策略。一方麵利用電視、電台、報刊、商品介紹書、商品包裝、招牌等廣為宣傳;另一方麵,推銷員可以利用本公司開展的廣告宣傳活動來促進自己的推銷工作,比如及時解答顧客的函詢、郵薦產品的有關資料、利用電話去探詢潛在的顧客需求等。這種追蹤推銷可保持與顧客的聯係並能引起顧客的購買欲望。

3.深入掌握信息法

這是通過市場來了解信息、尋找顧客的一種方法。推銷員可以通過信息類服務公司及集體、個體的谘詢公司,得到所需的寶貴資料。另外,有很多全國性的經濟會議,推銷員千萬不可錯過,例如每年都要召開的名目繁多的展銷會、供銷會、訂貨會、工商洽談會、新產品技術鑒定會、預測討論會、谘詢會,以及各種新聞發布會等等。推銷員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與各階層人士周旋,一旦發現理想的潛在顧客,應立即聯係推銷。

4.借名流推廣法

推銷人員在尋找潛在顧客時,可充分利用人們對各行各業權威的崇拜心理,有針對性地邀請名流人物向相應的人員領域介紹商品、產品,以吸引顧客。當然,在說服名流人物時,推銷人員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和精力,但一旦說服成功,就會帶來大量的客戶。

5.與客戶建立聯係法

在日常推銷工作中,推銷人員要與已有的顧客、用戶建立起定期或不定期的聯係,協助廠方做好售後服務工作,對來自市場和客戶的信息及時反饋。一旦推銷人員與客戶建立了互相信任、真誠合作的關係後,這些顧客與客戶就會主動地為廠方推薦新顧客,向顧客介紹新產品。有時客戶的一句美言,勝過推銷員的千言萬語。這樣,便可層層擴展,使顧客隊伍如滾雪球一樣不斷成長擴大。

6.從局部開始突破法

對從情報中獲悉的顧客源,推銷人員要有重點地選擇某些局部、區域,直接上門拜訪或約談,開展推銷“攻勢”。采取這種區域突擊法,一定要慎重選擇訪問區域,挑選具有典型意義的區域擇優進行;同時對區域內的個人、公司、機構等情況也要事先摸底,通過推銷人員展示商品、樹立形象、宣傳信譽,促進推銷對象購買。尋找顧客後,應最大限度地引發顧客對產品的興趣。一位推銷家曾說過這樣的話:“若要顧客對您銷售的商品發生興趣,就必須使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在獲得您的商品之後將能得到的好處。”激發顧客興趣的關鍵,在於善於利用商品的特點、長處和效益,設身處地、投其所好地為其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