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一個人個人價值的體現,應該是一件充滿激情的事情,我們有什麼理由把它當做苦役呢?有些人抱怨工作本身太枯燥,然而,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如果你能夠積極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並努力從工作中發掘出自身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你就會發現工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樂事,而不是一種惹人煩惱的苦役。
有本叫做《栽種希望、培育幸福的人》的書,書中有個法國人,他獨自生活在法國東南部一塊荒涼的土地上。他的生活很簡單:每天出去種樹。
一年又一年,他不辭辛勞,就這樣不停地播種、栽樹。
樹長鹹了森林,保存住了土壤裏的水分,於是,其他的植物也能夠生長了,烏兒們可以在這兒築巢了,小溪可以流淌了,這裏又鹹了適合人類居住的綠洲。
臨終前,他用自己的辛勤勞作,完全改變和恢複了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原來逃離那裏的人,又重新搬了回來,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這是一個關於工作的意義和快樂的故事:每天努力工作,為自己也為他人栽種希望,培育幸福。這個工作的確簡單而普通,但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和價值感。
曾經在美國費城的大樓上立起第一根避雷針、有著“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之稱的富蘭克林,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讀書多,騎馬少;做別人的事多,做自己的事少。最終的時刻終將來臨,到那時我但願聽到這樣的話:他活著對大家有益”而不是他死時很富有。
日本有一項國家級的獎項,叫“終生鹹就獎”。無數的社會精英一輩子努力奮鬥的目標,就是為了能夠最終獲得這項大獎。但其中有一屆的“終生鹹就獎”頒給了一個“小人物”——清水龜之助。
清水龜之助原來是一名橡膠廠工人,後來轉行到了郵政部門,做了一名郵差。在最初的日子裏,他沒有嚐到多少工作的樂趣和甜頭,於是在做滿了一年以後,便心生厭倦和退意。這天,他看到自己的自行車信袋裏隻剩下一封信還沒有送出去時,他便想道:我把這最後的一封信送完,就馬上遞交辭呈。
然而這封信由於被雨水打濕而地址模糊不清,清水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還是沒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於這將是他郵差生涯送出的最後一封信,所以清水發誓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東打聽西詢問,好不容易才在黃昏的時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原來這是一封錄取通知書,被錄取的年輕人已經焦急地等待好多天了。當他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激動地和父母親擁抱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