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李光鬥,事件營銷第一(2 / 3)

一個月後,成龍主演《紅番區》在中國內地上演。票房空前,成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中國內地達到了頂峰。成龍在北京主持《紅番區》的首映式時麵對記者窮追不舍的提問,不得不為“義拍”廣告一事打圓場,聲稱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更好地迎接電腦世紀的到來。

《成龍為小霸王義拍廣告》成為一次非常成功的宣傳,這次企業宣傳配合《小霸王·望子成龍篇》廣告的播出使小霸王的知名度達到了頂峰。而李光鬥,也借助這次廣告造勢的成功,得以在後來的VCD行業和乳業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在VCD行業,李光鬥的搏擊多少有些僥幸。當時,李光鬥為愛多的胡誌標創意製作了愛多VCD成龍《好功夫》篇,盡管在業界鮮有好評,但仍然使得胡誌標在1996年和1997年無比風光。

營銷界同是策劃名人的朱玉童對愛多的一係列廣告有過自己的評價:

“如果說以成龍為形象拍攝的小霸王學習機《望子成龍篇》,無論是訴求、創意都算是成功的話,愛多VCD的成龍《好功夫篇》也還說得過去的話,那麼這次以展示愛多形象的《真心英雄篇》廣告,盡管耗資甚巨,但確實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廣告片,若不是標王的影響力,再加上VCD整體市場銷售的哄抬現象以及降價刺激,愛多VCD今年銷售業績估計會相當尷尬!”

止不住的爭議

李光鬥很遺憾,VCD之行並未為他累積任何的“第一”。李光鬥對於“第一”或者“先河”

性的策劃,總是情有獨鍾,作為一個營銷策劃人,如果在創意上總是跟風,那他的創意生命也將終結。不可否認的是,李光鬥的創意天分,似乎是天設地造、與生俱來的。從他最開始行走策劃江湖,他的創意設想,就已經非常大膽了。

1992年12月21日,李光鬥創意策劃了“澳星發射現場廣告”,把小霸王、五糧液、萬家樂和丹麗潔具的廣告牌豎在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澳星2號的火箭發射架上,首開世界航天廣告先河。就連一向事事好為人先的美國人也稱讚這是創世界紀錄的壯舉。

“澳星廣告”的轟動性不言而喻,海內外眾多新聞媒介都對此事進行了充分報道,傳播效果巨大而深遠。

之後的李光鬥,便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乳業上,盡管這其間他也做過一些其他行業比如家電業彩虹電視的“飛黃”策劃案。也許“彩虹飛黃”一案做得令李光鬥本人不甚滿意,在各種場合,李光鬥都很少也不願意提及“彩虹飛黃”,但飛黃一案,卻令李光鬥本人聲名遠播。

1997年6月1日,內蒙古彩虹電視機廠斥資600萬元資助柯受良先生駕車挑戰極限飛越黃河壺口。5月26日,李光鬥與當時彩虹的總經理牛希安聯係,說這600萬肯定是彩虹電視機打了水漂,最終結果隻能是娶媳婦打幡,“跟著哄一把”,名也留不住,產品也賣不好。對方反問理由何在,李光鬥說飛黃的主題是柯受良飛黃,而不是彩虹電視機飛黃,不值600萬。此次飛黃柯氏肯定胸有成竹,否則,誰也不飛。

如此,彩虹為何不提出條件,要求柯受良在飛黃時,必須攜帶一台哪怕是9英寸的彩虹電視機。既然柯受良能夠飛黃,那麼彩虹電視機也一樣可以飛黃。那麼這次飛黃的主題就不再隻是一個,因為彩虹電視機也一樣飛過了黃河。事後廣大消費者也一定會蜂擁而上,選擇彩虹電視,很簡單,這麼好的電視機夠牢靠、質量有保證,人家為什麼不買。

600萬元固然不少,但隻要能讓彩虹電視機飛黃,就是再翻上一翻,投入1200萬元,也不算多。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改變彩虹讚助的性質,一個是閃在一邊,錦上添花幹巴巴地炒作,自吹自擂;一個是身臨其境,雪中送炭,活生生的事實,現身說法。

誰都知道,自吹自擂是一種狀態,現身說法也是一種狀態,錦上添花是讓你更好看,雪中送炭是讓你更紅火。知名度對一個企業和產品而言,固然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恰恰是美譽度。事實證明,也隻有美譽度才更能調動老百姓掏錢的感覺。如果產品美得不能打動人心,任你花上百十萬跑到泰山豎個千年鍾登峰造極,或是斥資幾個億鬧到中央電視台奪幾屆標王,也都是徒勞的。誰叫你不和老百姓去處魚水情,誰叫你不當人民子弟兵?

飛黃過後,想飛黃的人也是越來越多,有騎摩托車飛黃的,也有想騎自行車飛黃的,任憑飛黃的形式更加多彩,任憑飛黃的技能更加精湛,有一點卻有目共睹,讚助的企業越來越少,讚助的金額也越來越小了。不管怎麼說,彩虹電視的飛黃一案效果並不理想,彩虹並沒有一飛而起,而彩虹案本身的策劃,在業界也是頗受詬病。

有策劃業界的同行評價說,有誰記得當年讚助“飛黃”600萬元的彩虹是做什麼的?事後有媒體認為彩虹形象推廣受挫的主要原因在於“飛黃”場麵由鳳凰衛視直播,而內地電視台接收不到,中央台轉播自然裁掉了所有場麵中豎著“彩虹”字樣的旗幟及標誌;即使當時看到了彩虹標誌,受眾也想不到彩虹是國產電視機的一個品牌。柯受良“飛黃”的驚險場麵幾乎完全掩蓋了彩虹的商業賣點。

事後專家們認為,完善的細節操作還是可以把彩虹電視機和“飛黃”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但是從商家的角度來看,彩虹讚助“飛黃”就像一個把眼光都吸引到自己的臉上的模特卻沒有讓時裝客戶注意到時裝一樣。當年的這出由李光鬥一手操辦的“彩虹讚助飛黃戲”,策劃界不少人認為是個很轟動的策劃性事件。但不少專家卻以為,像“飛黃”這樣的策劃,企業要小心,這樣的策劃對企業並沒有任何意義。

“飛黃”的成功,使柯受良身價倍增!使策劃人李光鬥名聲大振!但於“彩虹”來說,卻有些像是雁過無痕——似乎“鞭炮”的響聲沒有照顧到他!李光鬥個人也以為,彩虹飛黃策劃的實際效果並不算成功,盡管它吸引了眼球。

絕好契機

在策劃業界行走,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會有低穀,也會有落寞,李光鬥一直是在策劃前線實戰,策劃人不會是天生的策劃人,實戰中成長是其必經的階段,既然是成長,就應該允許跌倒。李光鬥是一個聰明而頑強的人,他沒有讓自己跌倒和落寞太久,很快,在新的領域——乳業,他又找到了自信的理由。

在策劃“1998伊利杯: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評選”事件行銷過程中,李光鬥充分把握住了中國強勢媒體——CCTV的整合傳播勢能,以廣告塑造品牌,最大限度地運用了強勢媒體——CCTV的傳播勢能為伊利品牌的傳播形成更大的動能推動力。

策劃生涯,有個細微的形容就像是在鋼絲上行走,左搖右擺,時刻都有跌倒甚至跌入萬丈深淵的可能。在中國的策劃業界,李光鬥是少有的幾個綠樹常青的策劃名人。策劃界陷落和吞噬了很多人,即使是李光鬥,也曾經失足過。

李光鬥對自己這段不太光彩的曆史,不想多談,在業界消失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又重新行走江湖,並且再次風光無限。

策劃界落馬者常有,但笑傲江湖10年仍屹立不倒的不常有。

在策劃界能夠再次振作而戰的,惟有此一人。

讓李光鬥再次在業界聲名鵲起的,是“蒙牛航天”策劃一案,在此之前,業內一直有人中傷李光鬥的策劃與營銷的整合相差甚遠,李光鬥策劃過“人行天橋案”和讓人叫好的“伊利係列作品案”,這些案子都隻是局部上的創意貢獻,沒有提及到品牌戰略的全部,更不用說是品牌的整合營銷傳播了。複出後的李光鬥,對自己進行了深層的反思和剖析,他決心改頭換麵,用新的模式和形象為企業提供全案策劃。

恰巧,蒙牛為他提供了契機。

10年一個輪回,從首創“世界航天器廣告先河的澳星發射現場廣告”到最近參與策劃的“蒙牛——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李光鬥10年前“做一次真正的太空廣告,當中國的宇航員飛上太空的時候,‘欲與天公試比高’,去策劃一個讓全世界看得見的廣告”的夢想終於實現。

讚助“神五”的並非蒙牛一家,但今天能夠讓人清晰記住的首推蒙牛。同樣的契機、同樣的事件,不同的運用,取的效果也不同。蒙牛就是把握住了這次事件行銷的精髓。在“神五”事件營銷中,蒙牛沒有僅限於讚助,而是采取了“花一分錢做事,花九分錢宣傳”的方法。李光鬥製定了完備的媒介宣傳計劃,從全局上把握住了宣傳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