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營銷的影響和貢獻:
“賣身”也瘋狂
對於葉茂中的很多做法和觀點,許多業內人士都不以為然,但是我們要清楚這樣一點:他確確實實為很多企業創造了銷售奇跡。以前怎麼樣,以後會怎麼樣,我們不用去管,我們隻從他的現在中得到啟示。
在葉茂中開創企業之初,為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他運用了獨特的造勢方法,為自己的企業宣傳造勢。不過他一反常態,不是去宣傳自己的企業,而是首先去宣傳自己。這看似把他自己作為了宣傳的目的,但實質是把自己當成一種宣傳企業的手段。這樣做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因為他自己比他的公司有名氣,那幹脆就讓自己更有名氣,以此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二是因為當時形勢所迫,公司成立之初,無論是整體運作方麵還是資金方麵都不成熟,用常規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上其他對手的;三是以新奇手法吸引人,別人都是在宣傳整個公司,他就不這樣做,這樣讓顧客很容易就能夠區分出本公司和其他公司。
在非常的時刻要用非常的方法,特別是在企業創立之初,要想快速而有效地宣傳自己的企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競爭機製很成熟的行業,這個時候就要找到合適的、恰當的、特別的切入點,不要拘泥於常態。企業發展成熟以後,有時候用這種不同於常態的切入點進行宣傳,往往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葉茂中的廣告雖然是他最受爭議的地方,但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他認為,隻要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替換為“消費者”就是對現代廣告思想最為經典的詮釋。
基於這種認識,葉茂中對於廣告的解釋有兩個獨特的觀點:
第一,就是所有廣告人都要遵守的準則:廣告的目的首先是提升銷量,其次是提升品牌形象。當提升銷量與提升品牌之間產生矛盾時,葉茂中說他會先選擇提升銷量,然後再提升品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同步提升。因為中國的許多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很大,成功了,企業就能活下去,否則就會麵臨滅亡。所以,他是先幫企業賣貨,讓企業掙到錢,解決了生存的問題之後再提升品牌。
中國企業中現在最流行的一個詞就是品牌。但是品牌的樹立是一個長時間的積累過程,那些國外的大品牌都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和影響的。所以品牌效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對於中國大多數企業而言,企業整體實力和企業運營成熟度決定了他們在短時間內是不大可能在消費者當中樹立一個強勢品牌的。從品牌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產品(企業)要經過四個發展階段:普通商品(消費者隻是知道這是什麼,但不知道它是從那裏來,也就是不知道它是哪個企業生產的)、可識別商品(消費者知道這是什麼,並且還知道它是從那裏來)、品牌(消費者對這個產品和生產它的企業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強勢品牌(消費者對這個產品和生產這個產品的企業印象強烈,並且這種產品和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文化,成為他們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大多數企業或企業產品還僅僅處於第一或第二階段。
葉茂中的這種廣告思路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企業或廣告公司在進行產品推廣時,不要一味地照搬國外大品牌的推廣方式,要結合企業所處地位和階段因勢而動。正如葉茂中所說:“這就像毛澤東打遊擊仗,如果像德國正規軍那樣,肯定打不贏。有的公司覺得做廣告要看長遠。我卻認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生存與發展之間並不矛盾。沒有生存就談不上發展,我們不能為了將來去犧牲現在。”
葉茂中的第二個獨特的觀點是:中國企業的廣告必須適合中國的國情,迎合中國消費者。廣告是跟著消費者成長的,而不是讓消費者跟著廣告成長;不要試圖去引導消費者,而要去迎合消費者,消費者是廣告人的老師。可以說廣告也是一門人學(研究人的學問),隻有弄懂了消費者,才能把廣告做成功,才能真正幫客戶賣好貨。
葉茂中說過這樣一段經典的話:給小孩看的廣告,成人不喜歡有什麼關係?給女人看的廣告,男人不喜歡有什麼關係?給農民看的廣告,城裏人不喜歡有什麼關係?給俗人看的廣告,高雅之士不喜歡有什麼關係?給外行看的廣告,內行不喜歡又有什麼關係?
界定目標受眾是創作任何一條廣告都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而廣告最重要的就是能打動這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其實在廣告當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廣告看完了,看廣告的人還不知道這個廣告到底宣傳的是哪種產品、是哪個公司。葉茂中的廣告有些是很俗,但是有一點,那就是一看就明白,不管喜不喜歡這則廣告,印象卻很深。
廣告是門藝術,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但廣告也不能過於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所以,葉茂中追求的是一種有銷售力的廣告創意,這也是他在廣告界能取得這麼高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葉茂中現在又在提倡一種“橫向營銷思維”。他認為,由於縱向營銷已經在許多行業運用到了極限,其表現就是很多行業的產品已經細分到了極限狀態,各細分市場之間的差異性也越來越模糊,導致產品與產品、品牌與品牌之間愈來愈相似。創新能力在下降,沒有根本的質的變化,隻是同一體係內的微調。這種細分的作用隻是將原有的市場進行了深入挖掘,將一些潛在消費者轉化為現實消費者,並沒有真正拓展出全新的市場空間。同時,當一個大市場被不斷地瓜分成為無數的小市場後,要找到有利可圖的細分市場就變得相當困難了。
菲利浦·科特勒在《水平營銷》中也指出:市場細分與定位策略的不斷運用盡管可以擴大規模,但最終會導致市場的飽和與極度細分。從長遠看,市場細分弊大於利,而且會降低產品的成功率。因為市場的過度零碎化與飽和狀態使得利潤來源越來越小,幾乎不足以支撐一個產品和品牌的成長。
為解決這個問題,葉茂中提出了“打破界限”這種思路——打破產品類別界限、打破產品功能界限、打破目標消費群界限、打破使用方法界限、打破使用時間界限、打破使用場合界限、打破渠道界限、打破價格界限、打破營銷組合方式界限。
雖然這種方式還沒有形成一套規範的運作模式,但是卻給營銷人員在進行營銷活動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向。這也可以說是葉茂中的一個創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