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產業鏈突圍(1)(2 / 3)

隨著小米的逐漸成長和壯大,勢必要平衡各個芯片廠商之間的關係和利益——這也是所有手機廠商都要麵對的問題。畢竟按照行業潛規則,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廠商隻采用一家公司的芯片。在目前這種開放性很強的產業鏈中,整機廠商很難成為核心資源,反而是那些關鍵零部件的廠商更有話語權。

不僅在芯片環節如此,在手機屏幕環節中,也同樣存在著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製衡與反製衡。別說是小米這樣的行業新貴,就連華為、中興、聯想這樣的本土勁旅都吃過供應鏈的虧,比如被三星的屏幕供應商黑了一把,以至於產品推遲上市、宣傳費付諸東流等等。有過這些經驗教訓之後,這些廠商也開始重新調整和布局自己的產業鏈。

現在,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小米在營銷方麵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強者,小米隻要謹慎地盯住其背後的產業鏈問題,就能讓自己的“後宮”處於和諧安穩的境地。怎麼賣手機對小米來說遊刃有餘,可是擠牙膏式的饑餓營銷和它的遠大理想相比,實在讓人覺得遙遙無期。

如何才能保證貨源充足,取決於芯片、屏幕等核心零部件廠商的態度。因此小米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將產業鏈理清,重新和高通、MTK這樣的核心部件廠商達成合作。隻有將供應鏈的束縛打破,小米才能銜接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並成為其主宰者。

相信在未來的一年,是小米扭轉產業鏈危機的關鍵年,以它“每年一款旗艦機”的節奏,隻有迅速提升出貨量,才能穩固小米的產業地位,此舉刻不容緩。

擴大生存範圍

2013年9月5日,繼TCL和愛奇藝聯合推出智能電視之後,小米公司也隨即向市場推出了小米智能電視。這個消息爆出之後,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廠家不覺一震:小米不是賣手機的嗎?驚訝之餘,它們開始關注小米在產業鏈整合方麵的能力。

從小米目前的業務布局來看,小米電視進入大屏市場是首要的選擇,而在智能電視這個終端入口,小米會得到不少用戶的支持。所以和樂視這樣依靠內容切入的對手相比,小米的“米粉”會繼續關注他們喜愛的品牌。當然,小米電視在短期之內,因為硬件製造上的困難會限製它的發展。

小米進軍互聯網電視的模式,與樂視的超級電視非常相像,它是一種開啟自建產業鏈的“單幹”模式。雷軍之所以有如此信心,主要在於目前電視機的市場存量很大,是搶占大部分消費者的黃金時段。從小米的跨界經營來看,它敢於進入智能電視行業,第一考慮的不是盈利的問題,而是先下手為強的互聯網思維。畢竟,小米對新時代的消費者需求非常了解,它所研發的產品也更容易滿足用戶體驗。不過,就目前小米在產品製造方麵的能力而言,小米電視恐怕更適合小眾市場。

雖然小米智能電視的短期銷量不會太差,但就中長期來看,小米的代工生產模式和售後服務,將會遜於TCL與愛奇藝合作推出的智能電視。所以,要想獲得良好的中長期銷量,小米必須在和用戶的二次溝通中倍加注意。

當然,小米從不畏懼冒險,它在屏幕生態鏈上存在很大的優勢,完全可以利用手機屏,以“多屏聯通”的形式實現對電視機的策動。同樣,在“智能家庭”網絡中,小米容易把握對終端的控製,會很順利地切入到整條智能家庭的生態鏈中。

小米智能電視的推出,展現了雷軍對整合產業鏈的信心,而在此之前推出的小米盒子,似乎更顯示出了雷軍要對產業鏈重新梳理的計劃。記得在發布會上,雷軍僅僅是將小米手機的內容通過小米盒子跟一台高清電視就實現了完美的數據傳輸。

以小米盒子為引爆點,小米的產品戰略終於浮出水麵:以小米手機為中心,朝著電視、機頂盒等更多硬件不斷延伸,最終形成一條堅固的生態鏈。雖然小米盒子不如小米手機一樣暢銷,但是雷軍並不介意,因為他看中的是小米盒子接入互聯網服務和產品的能力。

小米盒子能夠接入包括影視、音樂、應用等類別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在內容上跟PPTV、華數等七家視頻平台合作,音樂上與豆瓣電台合作……差不多可以接入超過10萬部視頻內容。這一次,小米充當的不是內容服務,而是渠道服務——負責傳遞上述視頻網站的內容。

這大概是小米對自己的一次全新定位。當然,小米盒子能夠借鑒MIUI的開發模式,通過和用戶的交流隨時進行更新,確保軟件在每個星期得到升級,內容也日日更新,最大限度地保有產品的“互聯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