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小米的業績如何攀升,都離不開運營商、渠道商、軟件商這些產業鏈,既然現在小米如魚得水、春風得意,那是否意味著它已經突圍產業鏈模式,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答案是否定的,從目前來看,小米在和移動運營商合作方麵,與傳統手機廠商相比還差了那麼點意思,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中華酷聯”和運營商的關係更親密無間。
準確地說,以“為發燒而生”的產品定位,讓小米在設計之初就忽略了三四線及農村、中老年等非發燒友和非互聯網群體。然而它的競爭對手卻搶先一步占領了這塊市場,雷軍打破“不做低端機”的原則而推出紅米,明顯是一次臨危撲救,卻顯得有些姍姍來遲。小米想要突圍產業鏈模式,必須要在多方協調、深化布局等方麵作出成績,才能實現全產業鏈的兼容並包。為此,雷軍也曾表示,由於小米缺乏經驗,致使它將麵臨著供應鏈條和售後等複雜問題。
小米,突圍在即。
整合產業鏈
麵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企業都圍繞產業鏈展開了重新整合。所謂產業鏈的整合,其本質是對分離狀態的現狀做出進一步調整、組合乃至一體化,這對產業鏈調整和協同的過程,也是突破舊有產業鏈中不合理配比關係的重要環節。
對產業鏈整合的分析,可以從宏觀、產業和微觀三個不同的視角進行。突圍產業鏈,就是企業通過調整和優化相關企業關係,讓整個產業鏈條中的所有構成元素,協同發展,進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從而最終提升企業競爭的優勢。
作為互聯網企業的一分子,不斷創新的小米比別人更需要對產業鏈進行調整,隻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它扁平化管理和營銷的優勢。
不梳理就沒有話語權
小米的發展如日中天,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在這鶯歌燕舞的背後,也漸漸暴露出小米在產業鏈方麵的問題——骨質疏鬆。
小米最新推出的紅米note,一經上市立即成了熱銷品,配置也同樣是發燒級別的,然而細細品味一下,不難發現小米缺了點什麼——沒錯,4G時代到來了,可支持4G網絡的小米手機去哪兒了?一向號稱走在智能機前列的小米,這一次為何沒有趕上潮流呢?
其實,不是小米沒有意識,而是小米的產業鏈出現了遲滯——他們有能力做,但供應鏈跟不上,所以沒有及時填補這些消費者期待的產品,歸根結底,是小米的發展速度太快了。
小米要想朝著更高的台階邁進並成為手機行業中的頭牌,隻有將產業鏈重新整合、加固才行,這應該是小米現階段麵臨的最大發展瓶頸。
紅米推出之後,不滿意的不僅僅是低端機廠商,連小米的鐵杆供應商——高通也頗有微詞。原來,小米出於考慮多產品線和平衡芯片廠商的目的,給紅米配備聯發科的芯片,這讓本想在中低端市場也撈一把的高通空歡喜了一場:這是不想繼續合作的節奏麼?
當初小米選擇與高通合作,是因為高通那時還不是非常出名,它們需要有一款優質的終端產品助其樹立標杆,結果,為發燒而生的小米為驍龍1.5GHz芯片狠狠地宣傳了一把,實現了共贏。沒想到就在蜜月期還沒結束時,小米居然牽手聯發科,這讓高通很不爽。
有意思的是,高通不爽,聯發科也不開心,它們原以為跟小米合作有利於宣傳品牌,摘掉“山寨”的帽子,然而始料未及的是,由於紅米定價過低,導致聯發科進軍高端領域的夢想落空,其他廠商一看如此山寨的價格,幹脆不搭理它了。後來,咽不下這口氣的聯發科又推出了“真八核”,首個搭載的手機是TCL的idol X,標價1999元,一改之前的山寨氣。
2014年,當4G成為通信運營商的熱點話題之後,4G產品自然也會成為新的市場潮流,為發燒而生的小米怎麼會不跟上這個節奏?然而在短期內,小米不可能拿出支持4G的產品,也勢必要再度跟高通合作,因為目前市麵上隻有高通具備支持4G的能力。小米要想再次和高通建立合作關係,必須拿出談判的有力籌碼——出貨量。
出貨量和芯片供應,原本就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數據,手機廠商能否將產品賣出去是出貨量的關鍵,而上遊廠商對你支不支持是另一個關鍵,而且是無法控製的。
2013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是1870萬台,增速驚人,而雷軍對2014年的出貨要求是4000萬台。然而高通卻沒覺得怎麼了不起,因為它找到了新盟友:正在進軍高端的OPPO、步步高、聯想等,它們紛紛選擇了高通芯片,出貨量也都不低於小米——這給小米帶來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