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MIUI
小米的核心是基於安卓平台的MIUI係統,這是它難以被超越的優勢之一,縱觀當今國內手機廠商中,有幾家是自己定製的操作係統?恐怕除了魅族的FlymeOS 3.0之外,其他的都是利用原生的安卓係統。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手機廠商對硬件重視度要超過軟件。因此不改變軟件就像學會小米的招數,隻能是停留在皮毛上。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有價值的並不是硬件,而是使用硬件的用戶。一旦用戶的基數達到一個限度,任何商業模式都能夠在軟件上嫁接。所以,MIUI前途無量。
五、用戶體驗感
在傳統經濟時代,企業所要做的是經營好產品,隻要產品的質量好、價格合理,就能具備市場競爭力。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屬性頂多是對產品標配的考量,真正的好產品應當是客戶願意分享的。所以,傳統的營銷模式強調教條式的品牌認知,而現代營銷的模式是讓用戶積極參與,那種硬邦邦的營銷已經不再適應互聯網。特別是當今中國的主流消費人群,他們基本上都是互聯網的原住居民,對填鴨式的廣告毫無好感。
小米的這些優勢,都是傳統手機廠商並不具備的。與其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莫不如好好跟著運營商的車轍,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至少從現在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在短期內的增幅會很大。如果真想締造第二個小米的神話,幹脆就學到底,不然等到浪潮散盡,肯定有些人會擱淺在沙灘上。如果實在複製不了,不妨學學小米用互聯網做手機的態度、小米極致細膩的用戶體驗和它的營銷+產品的雙管齊下……傳統手機廠商,最好的榜樣還是蘋果,畢竟技術、設計的革新才是產品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王牌招式。
不可控造就神話
小米成就了神話,然而這神話並非一日造成,換個角度來看,是在一係列的事件相互促動之下形成的。正如“法國大革命”一樣,它是由很多不連貫的事件相聯係形成的一個主題事件,其中包括三級會議、攻占巴士底獄、雅各賓派恐怖統治等等。小米也是如此,它是在一係列動態事件不斷發生之後,持續地在消費者和小米的競爭對手的認識上打洞,從而形成了一種不解和震驚,而這些就被稱為“小米法則”。
當一個個有關小米“真理和神話”的事情被彙集時,它們都被算在了小米的頭上,組建成了一個神話不斷被塑造的過程。那麼,小米從成立到今天,究竟經曆了哪些“事件”的衝擊呢?這些事情在既定情勢下的發生,超越了小米原有的控製,卻最終形成了神話的一角。
雷軍曾經說過:“站在台風口,一頭豬都能飛起來。”事實上,他的了不起之處在於,在國內的手機廠商要麼簡單優化安卓係統,要麼不自量力獨立開發新操作係統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成立一支正規軍,在安卓係統的基礎上經過優化打造了MIUI係統。
就當時來看,小米根本不可能百分百地預測MIUI能夠贏得多麼好的口碑,然而這個路子確實值得一試。因為在很多手機論壇上,很多發燒友們都在嚐試修改或者精簡安卓係統,並且備受刷機愛好者的稱讚。而小米的MIUI,原本就是針對國內手機用戶的使用習慣而誕生的,那些發燒友們為了尋找存在感和成就感,自然會樂於對其進行測評和分析甚至更進一步地優化。結果,原生的安卓係統反而淡出了發燒友們的視線,讓MIUI的口碑效應不斷發酵。因此當小米手機還沒上市之際,MIUI卻搶先一步成為了人性化體驗的操作係統。
在小米手機推出之後,雷軍又拿出了當年神州電腦的策略,給小米賦予了“物美價廉”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屬性,然而在外宣上卻打出了“為發燒而生”的旗幟,於是小米手機在消費者心中,一下子處於兩難的選擇困境:物美價廉和發燒高檔。物美價廉是大部分消費者渴求的產品屬性,然而卻不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談論和炫耀的東西。所以,“為發燒而生”就彌補了物美價廉的缺憾。
再看小米的銷售模式,它創新性地選擇了垂直電商網站的方式,讓它在各個媒體的廣泛報道和激烈討論下,貼上了“強調個性”和“標榜叛逆”的標簽。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隻有借助各方媒體之力,才能樹立讓人覺得具有個性化的公眾形象。一般來說,一個企業讓很多人覺得產品優秀並不難,難就難在能讓年輕人認為你的產品和公司有文化有個性,更難的是這種認同會上升到集體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