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勝曾經直言不諱地說,中興U950的對手就是小米2,目的就是為了借用兩家的優勢打一場四核“殲滅戰”。很快,譚文勝又推出了小辣椒四核手機。在他看來,雷軍隻是做手機的外行,既沒有製造工廠也沒有電商渠道,所以他有理由相信自己能敵得過小米。
沒有戰爭就沒有發展,小米被圍剿,對雷軍是非利好消息,但是對消費者而言卻是巨大的福音,他們可以享受到999元的低價四核機。不過,事實證明,小米2並沒有被圍剿掉,至於那些被搶走的份額,也是小米因為產能不足而注定要丟失的。
從目前來看,想要徹底消滅小米是不現實的。畢竟,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消費時代,各有各的粉絲,各有各的生存之道。無論有多少品牌的集體打壓,小米仍然是小米,不會因為單純的性價比因素而被廣大米粉們拋棄。
危機凸顯
迅速崛起的小米,恐怕沒有哪個手機廠商不會在意。同時,從移動和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的角度來看,由它們構成的中國手機銷售渠道,開始逐步降低了對手機的補貼力度,這就意味著對大部分國產手機廠商而言,實體銷售部分會被進一步壓縮,而網絡銷售,它們將遭遇小米這個強勁的對手。
當圍剿不能發揮明顯作用時,各大手機廠商對付小米的最佳策略就是學習。
OPPO(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和金立是先行者。曾經在OPPO做出藍光DVD的劉作虎,在離職之後創立了“一加科技”,讓金立成為了獨立品牌IUNI的投資方,同時為其提供包括元器件和生產等方麵的支持。所有這些相關“新品牌”的目標十分明確——它們在品牌形象上試圖擺脫和OPPO、金立的關係,並且充分地效仿小米的運作模式,締造一個以社交網絡渠道為主要模式的硬件和互聯網生態群落。
華為榮耀和羅永浩的錘子科技,也都加入到2014年這場圍剿+學習的混戰中,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擇手段地遏製小米的成長。雖然這個目標從現在來看還難以實現,但是或多或少地給小米帶來一些共性的負麵影響。
一、產品周期危機
“搶購”、“F碼”、“產能不足”……這些是我們習慣看到的小米在發布新品時的關鍵詞。至於產能究竟有多大不重要,重要是對普通消費者來說,購買小米的確是一件費盡周折的事情。然而小米卻仍然火熱,原因在於即使等幾個月的時間,用戶也難以在這個周期中找到更好的頂替者,畢竟小米和高通、MTK的密切合作,讓它的性價比無出其右,超越其他手機廠商。然而在2014年,這個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原因在於,像OnePlus、IUNI以及華為榮耀等廠商,都具備了和大型硬件製造商議價的能力,因此會不間斷地推出新品,隻要能在用戶的消費敏感區內提供高性價比的機型,就和小米有著比肩的優勢。同時,高通芯片的成長速度限製了小米的發展,因為高通已經遭遇了技術瓶頸,讓它的下一代芯片很難有性能上的明顯提升。因此,小米在高通和MTK之間出於選擇困難症的狀態,一旦搞壞了關係,那麼小米在眾多競爭者中會失去它們的優先支持。
二、銷售渠道危機
小米的另一個危機來源於它的銷售渠道。盡管小米以“互聯網手機”而聞名,可它還是有一部分銷售來自運營商的采購,這其中包括和聯通、電信的合約機等等。然而問題現在出來了,由於運營商正在降低對智能手機的補貼,所以合約機會給小米帶來過長的簽約時間。
一般來說,小米的合約機簽約時間在1年到2年之間。然而,目前年輕群體更換智能手機的周期在10個月左右,所以他們不會太喜歡購買小米的合約機。而且,小米的模式是一種“向下生長”的模式,就是通過廉價的硬件來普及自己的設備,利用互聯網服務區來贏得利潤。雖然這對普通用戶是好事,但是會讓小米失去2000元以上的手機市場。於是,魅族、OnePlus、ViVo、華為榮耀等廠商得到了一條隔離小米的安全線,讓它們能夠在這個廣泛的範圍中生產高性價比、配件更優質的智能手機。一旦這些競爭對手確立了市場和品牌,會毫不留情地向下和小米搶奪低端市場。根據IDC的估算,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全年出貨量大約為4.5億,完全可以容納如此眾多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