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借力打力(2)(1 / 2)

一、改變高管的任務重心

為了抽調精幹力量做好供應商洽談工作,小米讓一部分高管放棄本職工作,專門負責解決部件供應問題。當時主要牽頭人是林斌,雷軍讓他負責和供應商進行談判,而放下了產品設計等工作。林斌花費了將近五個月,每天80%的時間都用在和潛在供應商的接觸上,光是開會就開了1000場。據說,林斌的體重掉了差不多有20斤。這種海量談判的戰術,雖然不敢保證每一個供應商都被拿下來,但是由於基數大,所以成功率就變得很高。

二、采取特立獨行的舉措

2011年3月,日本的福島不幸遭遇地震、海嘯和核泄漏,形勢很嚴峻。兩周過後,雷軍、林斌和另一外高管劉德,馬上飛往日本,表示想和夏普有關顯示屏的供應商進行商談。當時,很多外國遊客都從日本往外逃,導致雷軍三人搭乘的航班幾乎成了小米的專機。對於中國友人的到來,夏普高層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也深受感動,和他們從早上8點一直談到晚上11點,直到他們會晤的大阪那家星巴克打烊才算結束。經過這次商談,夏普同意為小米供應LCD觸屏。

三、強調與眾不同的模式

小米知道自己的牌子不夠響亮,所以隻有采取毛遂自薦的方式,才有利於讓對方接受自己。為此,小米向手機芯片廠商高通強調了它的非傳統業務模式,尤其是提到了小米專門為自己手機開發的MIUI操作係統。MIUI可以隨意讓發燒用戶改進的功能,引起了高通的重視,產生了合作意向,對小米供應處理器——它認為MIUI的開放式創新將會前途無量。可見,小米的手機在未成形之前,卻先把供應商深深吸引住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智慧的策略。

2011年,小米終於敲定了幾個關鍵供應商,與此同時,台灣的富士康也答應負責裝配新款的小米手機。在2011年的8月,小米推出的第一款智能手機“小米1”隆重上市,結果當天售罄,一下子成為了媒體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小米的經驗很清晰,它告訴我們,當一個新生企業麵臨信譽不足和潛在供應商的質疑時,隻有迅速采取富有想象力的行動,才能打動潛在供應商,並通過積極展示自身優勢的策略,進一步增強供應商對小米的信心。

學會巧妙的拉攏

2011年6月,雷軍來到英華達,希望對方能讓自己代工小米手機。通常按照行業慣例,代工廠會對小米進行背景調查,包括對方的公司背景、資金狀況、管理能力等等。然而英華達卻無法展開調查——因為它根本就不知道雷軍是何方神聖。

英華達的半信半疑,並沒有讓雷軍感到太多意外,這畢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其實,除了代工廠對小米不認可之外,其他上遊供貨商也同樣對小米亮出了紅燈——他們不會對小米有任何特殊的優待,通常會要求小米提前三個月訂貨,而且必須馬上交付定金。

至於雷軍如何取得他們的信任,這在上一節已經講過,可更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雷軍不僅讓供應商對他放心,還將整個供應環節全部打通,完成了一項複雜龐大的工程。

當時,英華達南京代工廠加上富士康的生產線,能讓小米手機有150萬台的月出貨量,如果遭遇峰值,能夠達到200萬台。然而,當時小米公司內部製定的年度目標是2013年出貨1500萬台,每月出貨量必須穩定在200萬台。

小米的胃口顯然很大。不過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雷軍如何能夠將這麼多知名供應商進行優化組合呢?

一、做事業不做生意

英華達的董事長張景嵩,是雷軍當時要說服的關鍵人物。雷軍向他講解了小米的鐵人三項,小米的遠景目標,近期計劃等等。作為董事長,張景嵩自然見過太多能言善辯之人,但是雷軍卻留給了他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處處保持“一致性”的人,對上遊供應鏈、媒體和員工等所有人講的東西都完全一致,沒有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供應鏈通常存在兩種心態,一種是做生意,另一種是做事業。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做好上遊供應鏈,就必須保持一顆與彼方共同成長、共同進退的心態,如果盲目更換供應商、加工廠或者是以欺詐和拖欠為手段進行合作,那將會把整個企業推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