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借力打力(1)(1 / 3)

《華爾街日報》曾經報道,小米有意和亞洲首富李嘉誠拉近關係,利用他的電信帝國在全球的巨大影響力,逐步幫助小米向海外市場拓展。小米全球副總裁、前穀歌高管雨果·巴拉表示,小米正在加強和李嘉誠控股的和記黃埔麾下的電信公司進行海外合作。最新的旗艦手機小米3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推出的。

小米已經不再滿足在國內市場獨領風騷,它希望能夠有更廣闊的舞台讓它盡情表演。可以看出,雷軍早有衝出國門的意向,他一直率領小米積極拓展新加坡、台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市場。每到一地,小米超高的性價比都能讓當地消費者眼前一亮。

雷軍很清楚,單靠自己和自己的團隊,目前還無法讓小米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企業,所以他要將前20年對商業的全部經驗和資源,統統都投入到小米身上。與其說雷軍是在整合資源,不如說他親手為小米締造了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和人,幫助他將小米炒成“爆米花”。

跟媒體做好朋友

熟知雷軍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能說的人,雖然談不上多麼機智狡猾,但是他最大的優點是知道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事實上,雷軍一直都擁有良好的媒體人緣。不管是哪一種媒體,哪一類型的記者,他們隻要對雷軍提出采訪要求,雷軍一概笑著接受。曾經有一個剛出道的記者去采訪雷軍,雷軍很熱情地約他們去喝咖啡。幾個人一直聊了好幾個鍾頭。讓記者們驚訝的是,平時極其勞累的雷軍,竟然一點困意都沒有,反而是記者的體力有些透支。不少曾經的名記——方興東、劉韌、李學淩等人,都是雷軍的老朋友、座上客,他們對雷軍都是交口稱讚。

像小米這樣本身存在著極大爭議的品牌,其創始人能夠在媒體中得到普遍的認可,著實不容易。可見,雷軍是一個懂得與媒體處好關係的人。

不過,雷軍的這種處好關係,並非是簡單的圓滑世故,而是他骨子裏清楚,媒體不是誰的敵人,隻要平心靜氣、坦誠相待,他們也樂意充當你和外界的認知橋梁。相反,如果你對媒體生來存在著一種敵視,那麼等待你的肯定也是輿論嘩然。

助力品牌發酵

雷軍曾經在微博裏說過,要海峽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

他認為,“紅米手機”是一個聯合了各地的科技產品:品牌在北京,高端製造在台灣,聯發科的CPU,友達的屏幕,富士康的組裝。

眾所周知,紅米上市之後,遭到了不少人的痛罵,主要原因就是紅米打破了雷軍不出低端手機的“原則”,讓那些主產千元機的商家感受到了威脅:怎麼小米在什麼價位上都要插一腳呢?

且不說雷軍這種做法對錯,但就輿論而言,多少有些出爾反爾的意思。但是雷軍很聰明地借用媒體之力,化解了這次危機。就在小米手機登陸台灣市場的時候,連戰得到了一部紅米手機,這顯然對未來的營銷有著很強的市場導向。

這似乎說明了一個問題,一個品牌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過硬的產品之外,還要有很強的媒體公關能力,而雷軍恰恰就是這一領域的高手,也說明了為什麼小米能夠在魅族、聯想、華為等國產機型包圍中嶄露頭角的原因。的確,如果單看產量,2013年小米的銷量不到2000萬台,這和華為和聯想頗有些差距,然而小米的知名度絕對不在二者之下。一是因為雷軍的個人影響力,二是因為小米長期的媒體策略。

雷軍在創立小米之初,就十分注重和媒體及政府搞好關係,一方麵是因為雷軍在金山多年積累了資源,另一方麵是因為雷軍出色的品牌運作,讓小米成為標誌性的國產品牌。

縱觀小米近幾年在新聞媒體和重大活動中的表現,不難看出雷軍最擅長玩的就是事件營銷,這有賴於他和政府高層及主流媒體的融洽關係。2013年11月3日,在央視新聞聯播的頭條,報道了小米手機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手機行業的新聞,一瞬間,小米名聲大噪,互聯網思維也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小米無疑成為了大贏家。

其實,央視報道小米並非走了後門,而是作為國家級別的重量媒體,理當要報道中國企業的發展狀況,因此在做新聞選題時也迫切需要合適的素材。如果能將品牌植入到新聞選題中,這個價值就是無價的。從這次小米被央視“曝光”可以看出,小米跟央視主流媒體,此前一定保持著良好的交流,所以在有了選題之後直接采用小米。這背後,當然與雷軍的媒體合作意識和公關人員的積極努力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