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是一個神話的開始,也是一個時代的開端。在北京798藝術中心北京會所,小米手機揭開了神秘的麵紗,也揭開了屬於小米的時代。2011年9月5日,小米首次預售,34小時預訂出30萬台;12月18日,小米第二次預售,3個小時又賣出10萬台。兩次預售總共37個小時,售出40萬台同款手機,即便比肩蘋果,這個成績也毫不遜色。至此,小米已被視為中國的“蘋果”,掌門人雷軍也被稱作“雷布斯”。
小米狂潮
在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4手機登陸中國之時,全國掀起一陣“蘋果熱”。從iPod到iPhone,再到iPad,蘋果幾乎跨越了手機的界限,留下的隻有狂熱與癡迷。彼時,中國手機領域在恐慌與追趕中,開始了智能手機的廝殺。
作為徹頭徹尾的後來者,小米的出現讓中國手機領域的玩家們措手不及。2013年,雷軍在一場外部講話中如是說:“去年小米銷售額為126億元,今年有非常大的把握突破300億元,年增140%,而明年可能會進一步超過500億元。”對於多如過江之鯽的智能手機廠商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小米做到了。
小米與其他手機廠商最大的區別,用小米掌門人雷軍說過的話就是:“我們不是一家手機企業,而是一家互聯網企業。”作為完全依托於互聯網銷售手機的先驅,原本對互聯網持懷疑態度,曾經對小米不屑一顧的手機界同行,如今開始急匆匆地學習小米。
華為在2014年伊始,推出榮耀手機,並且將榮耀品牌從華為獨立出來專門走電商渠道銷售,放棄經營多年的傳統渠道,學習小米的銷售模式。聯想隨後也表示,其即將推出的新手機將采取現貨預售並且以搶Z碼形式進行,學習小米的預售搶Z碼做互聯網營銷。而沒過多久,金立、OPPO等眾多其他同行也紛紛開始策劃如何進行網絡營銷和銷售,一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火熱景象。
顛覆傳統模式
傳統手機業已經進入小米時代。
自從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智能手機,在全球範圍內大獲成功以後,曾經紅極一時的摩托羅拉、諾基亞已經因為錯失良機,而身處死亡邊緣。須知,在小米誕生的2011年,這兩個品牌在中國手機市場尚處於前五。隨著中國手機行業過渡到智能時代,由於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價格戰你來我往、山寨手機橫行等因素,國內手機廠商可以說每況愈下。
小米最初帶來的僅僅隻是新鮮,2011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5400萬台。小米當時的訂單是40萬台,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是外資品牌三星,出貨量為1000萬台,其中超過1000萬台來自於中興和華為。小米的成績雖然令人眼前一亮,但也顯得微不足道。然而越是如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米的成功就顯得越耀眼。
小米給中國手機行業帶來的最大的衝擊應該說是觀念上的衝擊,尤其是利用互聯網渠道做品牌,利用互聯網渠道賣手機。
那麼,小米究竟顛覆了什麼?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
首先是價格重塑。
傳統意義上的價格,毋庸置疑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成本。就以傳統的手機零售而言,手機廠商的銷售渠道要從全國代理開始,一級級往下細分到省級代理商、地市級代理,至少要經過三級鋪貨,最終才能到達消費者可以購買的實體店。渠道層層加價,使得手機銷售的中間環節成本非常高,產品定價通常高於成本30%左右。加之互聯網渠道對實體渠道的衝擊,蘇寧、國美、迪信通等實體渠道的手機賣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要麼維持高價格造成銷量下滑,要麼降價造成虧損,進退兩難。
而小米改變了這種價格模式。小米的第一款手機推出時,定價為1999元。雷軍對1999元的價格表示這是非常艱難的決定,還調侃稱“誰能將成本控製在1200元,那小米找他來做”。一般情況下手機銷售成本還需將實體店運營維護、市場運營維護等成本考慮進去,不過小米手機並不是通過傳統的銷售渠道來銷售,而是采用和淘寶一樣的模式銷售。這樣的話,就沒有實體店麵的運營成本。盡管還會有市場維護費用,但是對於小米公司來說,降低了很大壓力。
從用戶的角度看,也有了更大的價格空間和利潤空間。事實也是如此,小米手機預訂之際火爆的景象也驗證了這一點。
小米改變的是定價標準,而不是所謂的經營模式,充其量隻是將一種全新的手機營銷模式擺在了我們麵前。要知道,互聯網營銷的成本實際上並不高,所以這並不能作為小米的核心優勢,隻能說小米比其他人更加會運用而已。雖然有人說,小米是在完全模仿蘋果的模式,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蘋果的價格不可能這麼低,而小米能,對消費者來說,這個優勢就已經讓其具備足夠大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