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設施就是我們所稱的賣場,也就是滿足消費者購物欲望的場所。每當一家新的店鋪開張時,總會吸引很多消費者及同行前往,前者是購物,後者是觀摩,而他們所接觸與品評的,不外乎是商品、價格、服務以及購物走動是否順暢,這也是決定消費者是否再次光臨的主要因素,中央設施規劃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其主要應考慮的項目如下。
1內裝設計
當消費者由入口走入店內時,首先是環視全場,而所期待的是一個明亮、舒適的購物環境。我們知道,消費者購物,有70%~80%是在悠閑、自由自在的環境中,不知不覺所選購的。如果消費者對賣場所展現出來的狀況與氣氛,覺得格格不入,那消費者除了必要商品的選購外,一定迫不及待地想離開他不喜歡的環境,因此,我們所能銷售的金額,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賣場的設計不在華麗,而是要給商品及客人有適合的空間。因此,經營者必須思考:
(1)與附近的商店相比較,是否更醒目、更突出?
(2)整體的狀態是否良好?
(3)牆麵是否有效利用?
(4)空間是否充分利用?
(5)店內視野是否良好?
(6)牆上所做的廣告利用效果如何?
(7)天井的高度是否適合?
(8)天井和柱子的利用是否充分?
(9)地麵的機能是否充分發揮?
(10)櫃台及接客台的設置是否適當?
(11)各項商品銷售場所的分配是否妥當?
2通路
(1)通路規劃
良好的通路規劃,可引導消費者自然地走向賣場的每個角落,也就不會有所謂死角的產生,也才是賣場的充分運用;當然,這還需要輔以商品的配置以及陳列的技巧。為了引導消費者走到陳列架的最末端,通常中間都沒有中斷,如果在情況許可之下,通路也應采取略寬的規劃。在中型超市裏,主通路應有2~3米,副通路也都在12米以上,而在小型店鋪,麵積小,通路自然就較窄,但最窄的通路,也不應小於09米以下。通路方麵要考慮的是:
通道的寬度是否充分?
與出入口的連接是否妥當?
通道、地板的情形是否良好?
通道的照明情形是否良好?
通路的往來是否順暢?
(2)消費者路線
此外,通路與消費者的路線也息息相關,商店開業後,應仔細觀察消費者的路線,在通過比率最低的地方,通路應適度地調整,或借陳列技巧,引導消費者經過。消費者經過的地方越多,衝動購買的品種也就越多。此時可用下述方法:
取出店內的平麵配置圖。
觀察來店顧客在店內移動的路線,用筆加以描繪。
整理出“顧客來店路線勘察結果圖”。
(3)通路設置問題的解決
何處是賣場的死角,如何避免?
整店的規劃,其誘導力是否足夠?
何處是賣場較強勢的地區?
如何以暢銷商品帶動次暢銷品與銷售不佳商品,使其一並銷售出去。
3陳列設施
陳列設施與商品互為一體,良好的陳列設施,如冷藏冷凍櫃等,不但能確保產品的新鮮度,更能展現出商品的魅力,增加消費者的購物欲望。但冷藏冷凍櫃可以說是零售企業最大的投資支出,如果品質功能不好,將增加日後對商品鮮度管理的負擔,且會造成無謂的損失,故選用冷凍冷藏櫃時,不可貪圖便宜或疏忽大意以免後患。
陳列架也是零售企業所不可缺少的,在零售企業開幕前的準備中,必須先完成商品的規劃,然後依據各項商品的特性以及在賣場的位置,選用各種不同的陳列架,才可與商品展現相得益彰。
通常,在少數零售賣場裏,大多采用較矮的陳列架,使空間感覺較為寬敞,並減少壓迫感。至於大型零售企業,目前也有人完全采用倉庫型貨架,這些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經營政策與方針。
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陳列平台,以及各種輔助器材,也可視狀況采用。
有關陳列設施,最需要考慮的就是讓商品很容易地被看到以及方便取放。
陳列用設施要考慮的是:
(1)陳列櫥櫃的形態、位置、排列、大小是否合適?
(2)櫥櫃內的商品看起來是否顯眼,購買時是否容易拿取?
(3)陳列架上的商品,是否易於挑選、整理?
(4)價目表是否清楚易見?
(5)商品陳列架的高度、寬度是否適當?
(6)陳列架上的商品標示是否清楚?
(7)陳列架是否清潔?
(8)商品陳列是否考慮到顧客的視線與視覺?
4標示用設施
良好的標示,可指引消費者輕鬆購物,也可避免死角產生。標示用的設施,主要包括進門的商店配置圖,讓消費者在進門前,就可初步了解自己所要買的商品的大概位置。商品別的標示,如果菜、水產等,現在的賣場都用較矮的陳列架,消費者可一目了然看到商品的確切位置。此外,各商品位置,也有機動性的指標,如特價商品等,也應懸掛各種促銷海報,POP或氣氛布置用的設施,也有介紹商品或裝飾用的照片等,這些都是相關的標示用設施。另外,還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