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就有“七下西洋”的壯舉,浩浩湯湯的船隊輸出著華夏文明,但卻視西方的先進為“無物”。當英國特使為獲得與大清國平等通商權利欲拜見乾隆爺的時候,卻被視為“藩臣”而拒之,所攜帶的戰艦模型等也被看作是“雕蟲小技”,代價是50年後麵對“炮艦”的洗禮,“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也無法挽救清王朝衰敗的命運……
鬥轉星移,2001年,我國成為世貿組織年輕的一員,開始了與世界真正的“親密接觸”,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較量的尖峰時刻隨即到來。如果說100年前隻是八國聯軍以武力入侵,那麼目前百國聯軍正以商戰布陣,“本土化”與“全球化”需要我們用實力與策略去解讀。
理性與誠信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企業曾迷信過一個廣告救活一個工廠。的確,那時候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尚不成熟,買東西往往憑一時衝動,在這種背景下,隻要企業有膽量做廣告,似乎就能保證賺錢,這樣企業就出現一種極端的廣告意識:廣告萬能論。這種生成於市場化初始階段的思維至今還在一些中國企業的管理意識中殘存,比如認為隻要舍得花錢就是廣告意識強,所以我們現在還能看見一些企業,在短時間內於各類媒體上高密度廣告轟炸,企圖以此快速驅動市場。
價格戰的硝煙此起彼伏,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的博弈,似乎最後都要演變到產品與服務的價格競爭領域,企業家們近乎偏執狂般地投身價格戰,僅僅隻為保持或搶占達到某個比例的市場份額,在陶醉的同時,更有壯士斷腕的悲壯。中國加入了WTO,隨著關稅的調低,許多跨國公司相應地也調低了其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這居然又引來中國企業新一輪的降價衝動。
誠信的缺失,是中國企業的通病:食品行業的摻假製假、醫藥行業的價格暴利、房地產行業的欺詐……這些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損害了企業或行業的信譽。誠信是企業生存之本,更是企業營銷之道。再好的營銷策略失去了誠信,都不是成功的營銷策略。誠信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更重要的是貫穿和體現在企業經營的方方麵麵。行勝於言,誠信營銷重要的是要踏踏實實去實踐、長期以往去履行。營銷呼喚理智,浮躁的營銷不可能長久。
創新與服務
營銷環境變了,企業營銷的諸方麵也就要相應地進行變革。這是我們所處時代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傳統的競爭形式已悄然發生變化,企業與企業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競爭者與競爭者的合作已是大勢所趨。通過合作營銷可以做大原有市場從而達到合作企業多贏的局麵。如新浪、網易、搜狐、首都在線、聯想、TCL、美的公司、恒基偉業等 50家互聯網相關企業發起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商業應用策略聯盟”。聯盟實際上就是企業之間的行會,對外保護企業,對內實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資源共享,製定行業標準和規範,共同促進互聯網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消費者需求個性化的特點日益明顯,企業應緊緊把握這一特點,結合網絡技術,通過雙向互動搜集消費者的需求信息,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個性化商品。海爾集團率先實施了家電個性化營銷戰略,提出“您來設計,我來實現”的口號。由消費者提出自己對該種家電產品的個性需求集合,根據消費者個體的個性化配置來生產產品,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目前正在興起的生態營銷、國際化營銷、整合營銷、虛擬營銷等將成為中國企業新的營銷方式。
其實有識之士早已拋棄了這種“我賣你買,我說你聽,你不聽我就把聲音說大點,或你再不聽我就降價求售”的做法,而是在互相比較“誰對顧客更好”。人總是有兩大本能:一是需要享受,二是需要物有所值的東西,在要解決這兩大需求時, 標準很簡單:誰對我好,誰的服務能讓我滿意,我就買誰的東西。 辯證地看,加入WTO同時也為我們企業提供了一個“同高手下棋,與世界同步”的大舞台,因此,我們隻有盡快學會“與狼共舞”的真功夫,才能“漫步叢林”。
本土化與全球化
當跨國巨頭們沿著自己成熟的國際化模式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國內的企業家們無不為自己的出路苦思冥想。“路徑依賴”對解釋跨國經營的成功與失敗是非常有效的。即做好某一件事情有路徑依賴性和必要的社會曆史條件。路徑依賴性指的是要達到一個目標,必須重複前人已經走過的一條路,隻有走過這條路,才能夠積累起相應的經驗,獲得必要的知識。正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企業管理係主任範黎波教授所言,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來說,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借鑒之外,恐怕在某些方麵我們也需要重複走歐美發達國家的路。這就意味著國際化是長期的,不能期待有什麼聖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