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跋(2 / 2)

中山大學國際營銷教授盧泰宏指出:當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時,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引發了眾多全球商業領袖美麗的遐想,中國經濟所綻放的活力讓全球資本找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港灣,跨國公司如候鳥翩然而至。這些“翩然而至”的跨國公司當然不僅僅是來中國成為某種經濟景觀,他們需要的是過冬、覓食和繁殖,並以此來激勵和要求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

自1983年哈佛大學的萊維特教授力主實施全球化標準營銷、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市場全球化”這一概念以來,近20年的時間裏,全球化還是本土化就一直是國際營銷中的一個焦點主題。從“全球標準化”到“全球思考本土執行”,再到“地方全球化”,多元化的答案提供了不同的策略選擇。全球化絕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國化。全球化必須是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在走向區域化的過程中實現…… 把西方的管理方式更好地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曆史背景有機結合起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適合於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防禦中進攻

“狼”來了,我們該怎麼辦?最有效的辦法是,學會動物世界中羊與狼周旋的生存本事。營銷的本質即公司之間的戰爭。裏斯與特勞特合著的《營銷戰》闡述了在與競爭對手的對壘過程中如何以智取勝,以巧取勝。

麵對跨國公司的挑戰,中國企業應學會側攻和遊擊戰。側攻必須要對每天乃至每時每刻進行周密計劃。美國在1950年麥克阿瑟將軍領導的仁川港勝利登陸就是一次成功的側攻。比起其他戰略形式,側攻更需要掌握作戰原則。開始實施後,還要有預見戰局發展的遠見能力。側攻注重“奇襲”。與進攻戰和防禦戰不同,側攻幾乎是不可預見的,因而在戰術中“奇襲”變得至關重要。奇襲強度越強,迫使領先者做出反應進而設防的時間就越長。同時,奇襲還能削弱對手的士氣,讓你的競爭對手暫時茫然不知所措。把自己的策略暴露給了強大的對手,便喪失了“奇襲”的良機。遊擊戰的戰術優勢在於讓小公司也能屹立於強者之林。首先是尋找一塊細分市場,要小得足以守得住,也就是裏斯與特勞特在其力作《定位》中闡述的“找空擋”的核心觀點。即把力量集中於市場的某一特定領域,還要小得足以讓你成為領先者。然而人們的傾向往往是相反的,即旨在奪取盡量大的市場。但由於資源有限,為了生存,小公司必須頑強抵製住分散力量的誘惑,要“握緊拳頭打人”。

可口可樂公司的一位老板說過:“即使工廠一夜之間燒光,隻要品牌還在,我馬上就能恢複生產。” 中國要走向世界,真正融入國際貿易市場就必須擁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享譽全球的過硬民族品牌作為堅強的後盾。國內一批優秀企業已經看到了競爭時代的到來,他們默默地承受著經營長線品牌與短期促銷的矛盾,執著地、傾心傾力地經營著自己的企業。事實證明,市場最終將由這些強者主宰。

參考文獻

1.吳小波,胡宏偉著:《非常營銷》,浙江人民出版社

2.盧宏泰編著:《行銷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3.沈蕾編著:《2001中國年度最佳營銷案例》,中國經濟出版社

4.張劍著:《企業贏家》,中國致公出版社

5.姚良祖、王曉琴主編:《王牌的智慧》,金城出版社

6.吳小波著:《大贏家》,中國企業家出版社

7.裏斯·特勞特:《營銷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