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貴公司的積極配合,已經有效地切斷了國美在沈陽地區的供貨渠道”,“望貴公司嚴格控製批發渠道,並監視商品終端流向,堅決禁止貨源流入國美沈陽商場……”據國美稱,這是在20日“沈陽市商業價格協會”發給駐沈各家電廠商的一份感謝電,不想當日就被家電廠商傳給了國美。
沈陽國美總經理王健表示:“首先,我們對價格協會此舉的合法性表示質疑;其次,這種做法明顯是違犯國家法律法規的,希望有關政府部門加以查處。”沈陽市家電價格協會會長、沈陽市聯營公司總經理高軍則認為,已經成立了5年的價格協會一直共同遵守在供貨價上加價8%~10%的“規範”,並且這種市場格局無論對商家、廠家都有好處。“我們絕不能讓規範的市場被國美一夜之間破壞了。”
據高軍稱,在國美開業前,價格協會通過供貨商向國美表示,希望國美也加入協會以“保持市場的規範”。而王健則表示:“我們是家電連鎖業態,有進貨量大、資金周轉量大的優勢,而商場的單體經營模式必然背負高經營成本,所以我們根本沒必要加入他們的價格體係。”
商戰由此一觸而發。高軍說:“我不能預測價格戰的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隻要國美繼續遊離在規範之外,我們的價格將永遠比國美低,我們聯營公司寧願拿其他80%的利潤來補,也要撐下去。”通過從價格直到進貨渠道的鉗製,8月11日到13日3天,四大商場銷售額高達3800萬元。
已投入了一間3000平方米商場的國美堅信,通過“持久戰”,價格同盟的破綻早晚會暴露出來。
近兩年,家電連鎖銷售這種新型業態對傳統百貨賣家電的衝擊從來沒斷過,其中尤以國美為甚,新店頻遭商場抵製。其實,動輒一兩千元的家電產品在百貨商場裏是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在北京,有些商場年銷售額的13是家電創造的;在沈陽這四大商場裏,有一家的家電銷售竟然占到八成。即使不計銷售額因素,作為家用消費電子產品,家電吸引的源源客流也讓商場不能輕視。
但是,零售業總是免不了受上遊製造業的影響。隨著家電產品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投資過剩必然導致價格下降,所以家電從製造到銷售的微利是不容回避的現實。此時,把規模做大成為惟一出路。國美等家電連鎖零售商正是看透了這個趨勢,極力在國內四處擴張。大量進貨帶來的低成本就與固有的家電銷售模式產生衝突。“我們是國企,成本本身就高,國美是新企業,沒有這些負擔,不能以國美的低價格標準來要求我們。”高軍也這樣承認。
如此看來,沈陽四大商場並非不明白“規模”的作用,目前采取的是聯手把局部地區規模做大來抗衡國美的策略。盡管其中牽涉到是否聯手操縱市場、是否涉嫌低價傾銷等問題,但其呈現的膠著狀態也恰恰反映出,零售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通過自身競爭達到自然調整的階段,即使其中有鬧劇上演也沒什麼大不了。據悉,國美進入沈陽市場後,沈陽的家電零售價格已經下降了起碼10個百分點。真是競爭一來,老百姓就受益。
5.招兵買馬
2001年,國美電器又開始在泉城濟南招兵買馬,招聘人員從分部總經理到業務員達230多人,店址要求賣場麵積3000平方米,並尋求1000平方米的庫房。家電“價格殺手”的擴張戰火終於燒到了濟南,開始與同為國內三大電器銷售巨頭的三聯對峙。
另據了解,國美的青島店也將在不久開業。對此,國美說,我們隻是在有計劃地實施全國的戰略部署,並不針對某一個企業,並且在濟南的策略與在其他城市沒有不同。作為強勁對手的三聯也同時放言:我們不懼怕任何形式的競爭。
國美濟南分店2002年春節前正式運營。國美企劃部經理陳曉萌說,價格戰是國美長期的運作手法,進駐濟南,國美有足夠的信心。國美在各地遇到的阻力都很大,進駐天津時,天津有10個大商場,占據80%左右的市場份額;進駐成都時,成都的商業企業中有3個是上市公司。目前,濟南分店還沒有正式運營,但其分部將和北京總部一樣,有自己成套的管理層,有完整的物流配送體係,可以發展當地的連鎖加盟店。
國美企劃部經理陳曉萌說:“國美全國建店隻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國美所到之處,表麵上是價格戰,但客觀上對當地市場來說也是一種市場繁榮的促進。競爭才能激活市場,國美進津,也確實達到了這個效果”。國美天津連鎖店開業之後,天津10大商場采取降價及與廠家聯合搞促銷的種種行動已表明這些大商場不再坐商待賣,開始主動親近市場。有的商家因實力太弱而在競爭中頂不住的,由賣電器改賣服裝,其營業利潤反而上去了。如果不是有國美的競爭,這些商家還將繼續維持現狀窮湊合,最終隻能被市場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