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多。沒有意識到正麵激勵對人的促進作用,在工作中就會忽視讚美的作用。這樣的領導者可能是嚴格有餘而鼓勵不足。下級在他麵前首先想到是別出差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別求表揚,不挨批評就萬幸了。由於人們顧慮太多,難以發揮主動精神,工作難以有新的創造。
有時因為有的人對當麵稱讚別人不好意思,甚至討厭這種做法。這可能是因為從傳統心理上說,人們習慣把當麵稱讚人說成是阿諛奉承,把稱讚與吹捧視為同物了。
古人講“諂媚之言甘,賢良之言直”,但不能簡單地反過來解釋為“甘言必諂媚,直言必賢良”,道理是很明白的。另外的原因就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利用人們喜聽“甘言”的特點而投其所好,以達到個人目的。如孔老夫子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使正直的人望而側目,自然也就不會去輕易讚美什麼人了。
人們在被稱讚時往往表現出窘迫,也是使別人不好意思輕易讚美人的原因。人們喜歡被別人稱讚,但又不知如何得體地接受。對於我們民族的比較含蓄的習慣來說,如何接受稱讚似乎更複雜一些。美國人在被稱讚時說聲“謝謝”就可以了,而我們如簡單地說“謝謝”就會被認為有點驕傲,而說“哪裏”、“過獎”、“言重”似乎又有些言不由衷。類似的矛盾心理會以言行不統一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口說“不敢當”,而臉上放光,手足失措,既高興又掩飾,這種心理習慣影響了人們對稱讚的作用。
生活中需要讚美的場合很多,讚美對自己、對他人的影響都是積極的。因為讚美使對方感到愉快,而因為能使對方愉快,自己也感到愉快。
當然也有“言美則響美”,即別人也對你講愉快的話的作用。對勞累的母親、賢惠的妻子、聰明的孩子,都應該及時地把自己的感激和稱讚告訴他們。遺憾的是人們對於司空見慣的事不太注意,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需要,更沒有意識到你可能是惟一能滿足對方這種需要而又不費吹灰之力的人。
領導者應該認識到,任何時候都可以讚美別人,讚美對他們來說,就像荒漠中的甘泉。對能幹的部下你可以稱讚他的才幹;對盡心盡力才完成最低定額的職工,應該稱讚他的精神;對勇於創新的人,應該稱讚他的開拓精神;對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人,應該看到他的可貴的犧牲精神。
總之,不論對任何人,都應該根據他的實際情況,看到他的貢獻和新的起點,給予真誠的讚美。每個人都需要讚美,領導者應該善於發現機會,及時給予。沒有出口的稱讚如同沒有支付的工薪,是不會轉化為物質力量的。
讚美之所以對人的行為產生深刻影響,是因為它滿足了人的較高層次的需要。這裏介紹一個故事:
一位賢慧的家庭主婦琢磨自己如何才能做一個好妻子。她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請丈夫列出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的地方,認為在哪些方麵應該改進。妻子把這個意思告訴丈夫後,丈夫在腦際裏想:要列出自己的妻子的不足,那還不是很容易的事?比如,晚上,她看電視總是一看到底,一直到深夜,經常影響他和孩子的休息;還有……他甚至一口氣可列出100件要她改進的不足之處。然而他並不想這樣做。他對妻子說:“待我好好想一想吧,明天一早我再告訴你,行嗎?”
第二天,趁妻子還沒有醒,他就早早起了床,偷偷地給附近一家花店掛了個電話,要買一束鮮豔絢麗的鮮花,並在花束上用精美別致的紙寫上一行字:“我想不出你有什麼事和地方需要改進。我就最愛現在的你。”並叮囑花店把這束花送到家裏的妻子手中。晚上丈夫下班回家,隻見妻子等在門口,親熱地迎接他歸來,就像初戀時的約會一樣。妻子眼中還含著感激的淚花……聰明的人們,不要以為夫婦之間互相為對方做點好事是應當的,永遠不需要向對方表示讚賞和感激,這是不利於愛情和家庭和睦的。家庭成員之間同樣需要讚揚、鼓勵和尊重。
一個家庭尚且如此,一個組織不更需要這樣嗎?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都需要這樣做。威廉·詹姆斯說,人在本質上總是希望“被人賞識”。
美國的鋼鐵大王卡耐基為什麼任命38歲的史考伯做公司總裁?因為史考伯最大的本領是,能夠用讚揚和鼓勵的辦法,鼓起員工們的幹勁。史考伯在這方麵深有體會地說:“我從不亂批評人,我多半是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讚揚,去鼓勵別人做好工作,我最討厭喜歡挑剔別人毛病的人。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上級隨便批評部下,給部下帶來的壓力更大了,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壯誌的了。”領導者應該記住史考伯的話,把它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管理人員讚揚員工,一定要在員工的工作成績達到該讚揚的程度時才讚揚。隻有這樣,員工才會產生無限的喜悅和神聖的使命感,感到自己得到應有的承認,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