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移魂大法”——劉備的馭人術與現代人才觀(1)(2 / 3)

2.心心相印,風雨同舟

劉備當日看了榜文,慨然長歎,隨後一個厲聲言:“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

劉備回頭看那個人,隻見來人身高八尺,豹頭環眼,又燕頜虎須,聲如巨雷,氣勢如鴻,相貌不凡,便詢問其姓名,那人道:“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田產,以賣酒殺豬為業。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剛才見到你看榜文而歎息,因此相問。”劉備說道:“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現今聽說黃巾軍作亂,我有誌要報國安民,感到力量不足,因此長歎。”張飛說:“我頗有資財,可以用來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怎麼樣?”

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與張飛同入店中研究,正飲間,隻見一大漢推出一輛車子,來到店門口,放下車子,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拿酒來,我要急著去投軍。”劉備見此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劉備就邀他同坐,問他姓名。那人道:“我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名雲長,河東解良人,因為本地一豪門依勢淩人,被我殺了。因此逃難江湖,五六年了。”

如果讀完《三國演義》全書,便會讚歎劉備、關羽、張飛是何等的英雄,但在沒有舉事之前,其出身是何等的卑微:劉備以賣鞋織席為業,張飛賣酒屠豬,關羽成為逃犯,所以說,英雄人物、才智之士往往埋沒於市井之間,越是亂世,越是明顯。每當末世、亂世,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表現出體製僵化,法政荒廢,上層統治者多為一些不學無術、玩事鑽營之徒,腐敗荒淫,造成朝政混亂,民不聊生,正直而又有才能之士往往被壓抑在底層。所以作為一名領導者、一名創業者要善於在基層、在民間發現人才,大膽提拔人才。

事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各方麵的人才,理論型、實踐型、專業型、開放型的人才等等。而在基層中的人才往往具有豐富的經驗,對外部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做到一些書齋型的人才所做不到的事。“人以群分”,被壓抑在下層的劉備在市井間遭遇到類似的境況。與有著共同誌向的關羽、張飛二人一見如故,坦誠相待,三位英雄結成誌同道合的兄弟開始共同創業。

古代有科舉,考中舉人就是“人才”,就有官做。現代社會重“文憑”,有了文憑,似乎就意味著你比別人知道得多,其實不一定說明你的能力比別人強。索尼公司的用人之道,信奉“為才是用”,不以文憑論,尤其是對科技和管理人員的考核作用,主要看他們的實際才能如何,而不是僅僅重視學曆。公司錄用人員不管什麼工種,提升職務無論職位高低,都要進行嚴格的考試。一個人分配什麼工作和提升某種職務時,主要依據他本人考試成績的好壞和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大小來確定。能夠做到這一點,在高度重視文憑的日本,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在60年代,盛田昭夫曾經寫過一本《讓學曆見鬼去吧》的書。在這本書裏,他據事論理,斥責了日本流行的以名牌大學出身來評價人的觀點和做法。他說,他寧願將索尼公司的所有人事檔案統統燒毀,以杜絕本公司因學曆問題而產生的任何歧視。後來,他真的這樣做了。盛田的魄力和獨到見解在日本企業界引起了轟動,他也因此博得了讚譽。

正是盛田昭夫領導的索尼公司能夠堅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正確標準,才使得索尼公司人才濟濟,逐步形成一支龐大的科技和管理人員隊伍,而且個個是經營、綜合能力特強的人。

3.同舟共濟,秉持大義

二將方欲交鋒,先主喝曰:“二子休得無禮!”興、苞二人慌忙下馬,各棄兵器,拜伏請罪。先主曰:“朕自涿郡與卿等之父結異姓之交,親如骨肉;今汝二人亦是昆仲之分,正當同心協力,共報父仇;奈何自相爭競,失其大義!父喪未遠,而猶如此,況日後乎?”二人再拜伏罪。先主問曰:“卿二人誰年長?”苞曰:“臣長關興一歲。”先主即命興拜苞為兄。二人就帳前折箭為誓,永相救護。

回顧劉備這一輩子,基本上也沒過上什麼安穩太平的舒心日子。他曾多次陷於困境,但是每次手下眾將士卻能夠更加緊密地團結在劉備周圍,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究其原因,就是他平時能和眾將士同舟共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種為人處事的原則也為劉備化險為夷,從逆境中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同舟共濟最好的證明。要不然現在酒桌上的飲食男女怎麼動不動就把它作為談話的主題,他們哥兒仨白手起家,共同奮鬥,從普通的小老百姓到後來取得的王侯爵位,哪一步不是他們同甘苦、共患難手足之情的體現?回想起他們攜手走過的日子,真謂充滿了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

關、張二人的先行一步,讓劉備“安忍獨生”!也顧不上什麼大將風度了,整天哭天抹淚兒的。當他看到兄弟的兩個兒子關興、張苞也出息得像個人似的,就好像喝了雲南白藥,心裏的創傷也得到了一些彌補。然而關平、張苞卻上演了一出為爭奪先鋒印而“耗子動刀——窩裏反”的鬧劇。您說,他劉備能不生氣?他們老一代緊緊把住同舟共濟這一美德不放,而到了兒子這輩就要失掉優良傳統,這可不成,劉備絕對不會讓“豬八戒啃豬蹄——自殘骨肉”的事發生在自己身邊。劉備成功的經驗告訴他,此乃國之大忌,別說為關、張二位兄弟報仇了,連江山都得丟了。故此,劉備及時采取措施,製止了關平、張苞的“自相爭競,失其大義”的行動,對二人進行了批評教育工作之後,使二人結拜為兄弟,“折箭為誓,永相救護”。從而,把這種剛剛萌芽的壞風氣扼殺在搖籃之中,防止了它的泛濫,也為關興、張苞二人在日後的工作中團結互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