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移魂大法”——劉備的馭人術與現代人才觀(1)(3 / 3)

有人會說:那劉、關、張三人是哥兒們,當然會同舟共濟了,但事實上,劉備在對待蜀國的將士上也是如此,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劉備吃肉,絕對不會讓他們喝湯;反之,劉備有吃不上飯的時候,眾將士也不會把他給甩了。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和百姓之間,劉備仍信守著同舟共濟的承諾。當陽逃命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雖然當時形勢萬分危急,但是劉備也決不棄民先行。

劉備和眾人同舟共濟的感情在戰火紛飛的艱苦年代中得到了考驗。這使得劉備所到之處,大家都能和他保持同一顆心,發揮協同作戰的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把自己和手下全體將士以及蜀國的黎民百姓看作是一家人,那可真是一條線上拴著一串螞蚱,誰也蹦不掉,跑不了。在危險時刻,他不會為自保而舍眾人於不顧;在太平歲月,他也會和大家共同分享快樂。所以,每每遇到困難,無論是將士還是百姓,大家都會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和劉備共同渡過難關。劉備也總是能夠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劉備和眾人的這種同舟共濟的感情紐帶也正是許多領導者所欠缺的。所以說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向劉備討教如何才能增強個人魅力和集體凝聚力,就是要把自己作為群眾一員,和眾人命運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在困境麵前,更要保持這種密切聯係,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困難自然會解決。

類似劉備這樣同舟共濟而取得成功在今天的商業界仍然可以找到影子。榮親敬、榮德生兄弟所創辦的榮家企業集團,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1947年,榮氏企業的紗錠數占全國民營企業紗錠總數的22.9%;布機占17.3%;麵粉生產能力占25%。同時,榮氏兄弟也成為馳名中外的中國民族大企業家,有“實業巨子”的美稱,在我國棉紡工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榮家兄弟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為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榮家兄弟的經營作風中集中體現了四個字——同舟共濟。

榮家兄弟在同舟共濟這一點上做得十分出色。首先,從自身做起,榮親敬和榮德生一直是和睦相處的。他們從小是共患難的親兄弟,深受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影響,友愛相處,在素質上各有特色,可以起互相補充的作用。榮親敬辦事果斷、有魄力,榮德生考慮問題細致周密、配合默契,兄弟之間從未因財產、權力出現過任何磨擦。

榮家企業規模龐大,權力不集中是不行的。因此,將一切權力都集中於榮親敬之手。但是榮親敬事事與榮德生商量,互敬互助,同心協力,努力上進。榮家兄弟四十多年的經營生涯不但沒有發生什麼爭執,而且在困難中能夠做到互相支持,共渡難關。如1934年中國、上海兩銀行要榮親敬將六月底到期應付的五百萬元借款全部還清,使榮親敬主持的上海各廠陷入困境。當時榮德生便將無錫各廠所存全部有價證券作為抵押快到期的借款,使榮親敬化險為夷。還有一次,榮德生和東北某地簽署了一項合約,在15天內向東北運送紗十二萬包,由於運輸出現了突發事件,將麵臨著毀約的損失。榮親敬知道後,毫不猶豫地將為自己運輸的車輛抽調出來,幫助榮德生及時履行了合約。

榮氏兄弟同舟共濟的作用,無形中也影響了其他人,無論是他們的後繼者榮鴻元、李國偉還是手下的得力幹將汪孝禮、餘鍾祥、樓秋泉等人都將這種經營理念秉承下來,為了榮氏集團的發展而精誠合作,共同奮鬥。

榮氏兄弟將同舟共濟的經營傳統堅持下來,他們懂得辦企業需要靠工人出力。為此,在企業發展良好的情況下,他們采取措施,改善了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勞動條件:他們對工作實行“膳食補貼”,當時工人在外麵吃飯每月得五元左右,廠內搭夥隻需三元六角;實行“暫墊衣服費用”,為工人統一做製服,職工的墊被、床單也由廠方統一墊錢,分期扣回;辦“消費合作社”,出售便宜的零頭布等;例假日廠內放映電影,票價便宜;產婦給三十天產假,還發給一半工資;廠內設立醫院,給職工免費看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