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胸中有丘壑——劉備的運籌之功與現代經營(7)(2 / 3)

韜,即弓袋,弓的外衣。韜光,即收斂光芒,隱藏自己的才能和行跡。晦,即暗,不清晰。養晦,是善於屈居不顯露的地方。韜光養晦,就是暫時隱匿自己的才能和鋒芒,待時而現。這是在不利的形勢下,用隱藏鋒芒的方法,就可躲避是非,保存自己,待機發展。

一個皇叔後裔學圃,當然會使許多人不理解。劉備心中素有大誌,卻偏表現出胸無大誌,對一切都茫然不在意的樣子。這當然是在弱勢條件下,保護自己的一種最好的辦法。曹操一向傲慢嫉賢,劉備此時投靠曹操,沒辦法隻好裝作這個樣子,讓曹操不把他放在心上。袁術、袁紹、劉表、孫策等都在待機發展自己的力量,所以目前隻好采取“韜光養晦”的策略,先保存自己,再壯大力量。

劉備出身於壟畝之間,勢單力孤,所以非常注意結交各路人士。當他應孔融之請解救陶謙以後,陶謙見劉備儀表不俗,語言豁達,便欲把徐州的牌印交給劉備。這時的劉備極需要一塊安身駐守之地,但是絕不能表示出來,必須以謙恭之心以博得他人的同情與好感,樹立自己在民間的形象。

劉備問陶謙:“您這是何意?”

陶謙說:“現在天下大亂,王綱不振。您是正宗漢室劉姓的後代,應該效力朝廷恢複江山。我已年邁,情願將徐州相讓。”

劉備離席釋而又釋說:“我雖然是漢室宗親,但隻盡了微薄之力。為了大義,我前來救您。您這麼說,該不是懷疑我有吞並徐州之心吧。”

盡管陶謙幾番相讓,劉備就是不肯接受徐州。

經過劉備的努力,曹操終於不戰而退,陶謙得以安全保衛徐州。為感謝劉備,陶謙再次邀請眾人到場,且當眾決定讓劉備統領徐州。劉備當然不肯接受,以“應孔融之令前來救助,為義不為利”為由,再次拒絕陶謙。

劉備此時行的也是“韜光養晦”的策略。盡管早有“一統天下,興複漢室”的決心,但在各路英雄麵前表現出自己胸無大誌,碌碌無為的樣子,讓他人不防備自己。

行事以“義”字當頭,劉備“義”名遠揚,盡管表現出“碌碌無為”,卻成為“眾望所歸”,所以劉備“韜光養晦”之策可算是一步好棋。

劉備的“韜光養晦”之策牢固樹立了劉備的民間形象。劉備最終得到了徐州。劉備也得以在各路“豪傑”的爭霸鬥爭中暫時安身立命。劉備也能在危機中四處求援,始終能夠保全自己,借計謀求發展。“韜光養晦”之策也瞞過了曹操,曹操信任劉備截擊袁術的借口,而放虎歸山。劉備終於脫身於曹操的羈絆,按自己的計劃行事。

在競爭環境中,怎樣保全自己的形象,並且自己的競爭策略不被公眾注意,並且能夠長久地實行,這就需要“韜光養晦”的策略。

了解對手的經營和銷售狀況,卻隱藏好己方的運行策略,讓對手毫無提防,己方再重錘出擊,這往往成為一些商家的競爭“秘技”。所以在現代商業活動中,辨別表現現象中蘊含的真實內容則成為一門學問。

“韜光養晦”是公關策略上的一個技巧。

比如,在和新聞界打交道的過程中,怎樣有效地保密,又使其對自己不失掉興趣,就要低調處理自己的最新動向和策略,也就是劉備對付曹操的“韜光養晦”。

一個好的發展戰略,隻有在較長時間內不讓對方知道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要避開新聞界的注意,尤其是避開公眾的注意。如果一個人在某個行業中的位置舉足輕重,在有效保密的基礎上打擊他的競爭對手,至少能夠幹擾他們的方向。

比如IBM公司從來不對尚在開發中的產品作任何評論。結果一大批專門分析IBM動向的專家應運而生。這些專家們很少能夠做出正確分析,即使他們的結論是正確的,人家也絕不會把自己公司的前途建立在他們的分析上。

另一個例子是有關洛克菲勒財團的。

洛克菲勒本人為人惡毒奸詐,為了賺錢及吞並其他公司而不擇手段,是美國同時代人心中的惡魔。

壟斷地位確立以後,洛克菲勒便著手改善自己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1913年以後,洛克菲勒聘請了著名宣傳家艾維·李,由他一手掌管美化形象的任務。

為了不使人們感到洛克菲勒是在自我標榜,艾維·李從不宣傳洛克菲勒某日某時,給某個基金會大筆贈款。他的辦法是讓接受洛克菲勒捐贈的人或基金會在報紙上發表一個感謝聲明。艾維·李還常寫一些特別報道,敘述這位慈祥的大富翁如何虔誠,怎樣到教堂做禮拜,怎樣同鄰居友好相處及玩高爾夫球。總之,他的方法就是以低調的文章來使公眾對洛克菲勒這個人產生新的看法。

低調處理,使人們心中淡去洛克菲勒的惡魔形象。與洛克菲勒同時代的人漸漸上了年紀,正在相繼離開人世。下一代人知道的是洛克菲勒基金怎樣慷慨解囊,如何發展醫療事業造福人類,怎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認購了幾百萬美元的公債。宣傳的收效很大,人們再也不會去計較洛克菲勒創業時不太光彩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