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冠生園即以擅長生產名牌糖果糕點而聞名於世。於是冼冠生以此為自己的奮鬥方向。不長時間便使自己在同行業中獨占鼇頭。
不僅如此,冼冠生還認清了當時行業特點。冠生園公司實際上是兼跨了食品工業、飲食業和商業三個行業。食品工業是機器生產,產品要遠程輻射;飲食業主要是手工業,特別要求保鮮,必須按市場需要就地設點。冼冠生掌握了這個特點,所以冠生園把目標放在向內地的擴展上。事實證明,他的目標是正確的。
冼冠生很順利地把漢口擴展成第一個“橋頭堡”,即建立了漢口分店。1935年又成立了漢口公司。這些都是在統觀全局的基礎上取得的。
冼冠生的例子充分說明識大體的重大作用。凡事能從大體著眼,有助於把握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時,又把與自己的事業相關的事情處理得與“主流”合拍,使全部工作都向著一個方向前進,勁往一處使,這樣事業也就會成功。
劉備的這個例子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統觀全局,把握總體方向的重要性。相信,企業的領導者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這一原則,獲益將是無法估量的!
3.審時度勢,名傳四海
東漢末年,漢靈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張讓、趙忠、封諝、段王圭、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使奸人當政,皇權旁落,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引發農民起義不斷,其中以張角、張寶、張梁為首的黃巾軍聲勢最為浩大。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禦,討賊立功;一麵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俊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敵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從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
這就是劉備所處的時代背景,其實“十常侍”和黃巾軍起義隻是亂世的表麵,其中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漢朝經過四百年來的延續,到東漢末年,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大官僚利用占有的大量土地,剝削農民,廣大人民生活極端艱難,加上水旱災,流離失所活不下去的農民開始了武裝反抗。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政治的混亂和腐敗導致奸臣當道,忠臣和大批傑出、有才能之士隻能隱於民間。人民渴望安定,渴望得到土地,更期望有正統地位的漢朝能夠出現明君賢臣,挽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張角的起義軍按當時的忠於漢室的人看來還是屬於盜寇之流。地主階級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中央集團已無力自保,這樣就給民間地主階級招募軍隊來對抗黃巾軍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劉備牢牢把握住這種曆史機遇,組織義兵,發展壯大自己,開始了他的艱難創業。這樣的曆史條件是劉備發展的前提。沒有這樣的曆史條件(比如劉備生在漢代中葉),他就是再有能力,做再大的努力也很難成就君主事業。所謂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任何事業上取得大發展的領導人,都是能把握住時代的契機,應時代之所需,想社會之所想,適應潮流而取得成功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領導者的職能就是正確把握時局,確立目標,領導者本身就是這種目標和理想的化身與代言人。
領導者是時代的弄潮兒,要走在時代的前列,成功的創業者無不如此。舉個郭芳楓先生的例子。
郭芳楓先生,是新加坡豐隆集團主席。他在創業的過程中,善於準確地判斷時代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充分利用時代提供的有利條件。郭芳楓先生在談到自己的經驗時曾經說過:“做生意要有遠大眼光,要適應時代需要。”縱觀郭芳楓先生近40年的創業過程,可以說,這就是他之所以成功的訣竅。郭芳楓先生,在每一關鍵時刻,都能適應形勢要求,把握時代的走勢和脈搏,從而因勢利導,采取有力的相應對策。
比如,1945年,二戰剛一結束,郭芳楓先生馬上就意識到:(1)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遭到戰爭的破壞,都需要重建家園,因此,物資必然出現短缺;(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通航必將開始,新加坡作為一個擁有海洋輪船修理設備的轉口貿易港,各國輪船在這裏經過時,必將會購買大量的用品和設備。
根據這樣的分析,郭芳楓先生和他的兄弟商議,立即行動,投入資金,收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剩餘產品,以把握和適應這一即將出現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