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製度體係中的各項製度都規範著某方麵工作或某些崗位的工作,這些製度交織起來使得企業裏每位員工各司其職、每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以促成企業目標的實現。為達此目的,就要求企業製度設計必須堅持相互兼顧、整體協調的原則。
具體來說,這一原則包含以下幾方麵要求。第一,唯一性,即每件事隻能有一項製度來規範,如果一件事情有多項製度來約束,難免這些製度自身可能出現不協調的地方,實際上就等於沒有製度了。第二,一致性,即所有製度應該保持一致,不能互相矛盾,不僅新製度不能與老製度相悖,而且要立新則必須除舊,同時不能先除舊再立新,否則就會在企業裏出現一段時間的“製度真空”。第三,順向性,即次要製度服從主要製度,製定製度的順序隻能是從主要製度到次要製度的單一方向,而不能逆向進行。第四,完備性,即所有製度要盡量閉合,企業製度體係要健全,保證企業的每一名員工、每一項工作都在製度的約束下。
5.剛柔相濟寬嚴有度
製度的剛性是維持其嚴肅性和有效性的基礎,失去剛性,製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試想,如果產品尺寸可以隨意有誤差、飯店的餐巾(紙)可有可無,這樣的企業製度等於沒有製度。因此,設計製度應力求嚴格,保證足夠的剛性,這是管理科學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但是,企業處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各項工作經常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為了在這種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中保持製度體係的有效性、保證企業的高效有序運轉,又必然要求企業的管理製度、責任製度及特殊製度要充分考慮對未來一些變化的適應性,即具備一定的彈性。例如,有關產品質量規範是剛性最強的製度,但質量標準的“允許誤差範圍”則體現了製度的彈性。
貫徹這一原則的具體要求是:第一,在涉及企業生存發展重要方麵的製度(例如生產安全製度、質量管理製度、財務管理製度、崗位責任製度等)要嚴格規範、力求剛性,而在影響較小的次要方麵的製度可適度放寬要求,使之保持一定的彈性;第二,偏重於“物”的管理方麵的製度(例如質量檢驗、物資設備管理、財務管理等製度)應強調剛性,而偏重於“人”的管理方麵的製度(例如員工教育培訓、政治思想工作等製度)則必須要考慮靈活性;第三,有長期反複的實踐作為基礎的企業製度(例如財務製度)往往剛性強一些,而缺乏實踐經驗的製度(例如技術創新管理的製度)則要求彈性大一些;第四,與組織結構特點相適應,針對操作層次、執行層次的製度要充分體現剛性,因為操作層、執行層基本上都是比較簡單具體、反複出現、程序性強的問題,不可能有管理上的隨意性,而在決策層次、管理層次的製度則要充分體現彈性,因為決策層和管理層遇到的問題往往具有特殊性、非程序化等特點。
6.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任何的企業製度,再好的企業製度,都是特定的企業和一定的曆史條件的產物。當形成製度的特定條件和內外環境變化以後,企業某項製度的必要性可能不複存在了,就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否則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約束和阻礙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當前,人類生產力快速發展,國際上企業麵臨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快速變化,特別是我國經濟社會處在新的發展階段,正麵臨從工業化向信息化的過渡。因此,我國企業必須隨著企業自身和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製度創新,通過製度創新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曆史進程中,中國企業不僅要承擔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任務,而且還承擔著製度創新、管理創新的責任。
7.條理清楚簡明實用
企業製度體係不是企業的擺設,而是企業正常、高效、有序運行的重要保證。要使製度充分發揮對企業組織和員工的規範、約束作用,在設計製度時就應該盡量做到條理清楚、簡明實用。堅持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一是宏觀層次。在企業整個製度體係結構合理的前提下,盡量做到每項製度都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界限清楚的適用範圍。泛泛而談、試圖麵麵俱到的企業製度往往最缺乏針對性,也最沒有實用價值。二是中觀層次。每項製度都應力求條理化,做到結構嚴謹、邏輯性強。三是微觀層次,每一條製度要做到用詞規範、句式簡潔、表達清楚,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修飾。
16.4.3 工作製度設計
工作製度對於企業的正常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法人治理結構、用人製度、分配製度、激勵製度、績效考核製度、教育培訓製度、職代會製度、董事會製度、監事會製度、黨委會製度、財務管理製度、物流管理製度、技術管理製度、市場營銷製度、生產管理製度等。
下麵著重介紹分配製度、獎勵和懲罰製度、教育培訓製度,因為它們不但對塑造企業行為形象具有突出的影響,而且對於企業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1.分配製度的設計
分配是滿足員工的生存、安全等物質需要的主渠道,合理的分配製度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前提條件,是企業激勵機製的物質基礎。分配製度是企業最基本、最重要的製度之一。
(1)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單一的按勞分配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宜采取多種分配方式結合的形式,勞動、資本、技術、專利、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都應該參與企業分配。
(2)實現公平分配與經濟效率相統一。效率和公平的正確結合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效率是公平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提高經濟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重要途徑。沒有效率的優先增長,公平分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公平分配是經濟效率的保證和歸宿,效率歸根結底是推動生產資料的結果,效率的提高離不開領導者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公平分配能夠使多數員工煥發出勞動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促進企業效率的提高。
(3)分配中的市場機製、宏觀調控機製、社會保障機製相協調。市場機製對分配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一方麵,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的配置要通過市場,勞動收入的高低受到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的影響;另一方麵,企業經濟效益通過市場實現,企業收入總量取決於效益的實現程度,因此市場對收入的約束作用日益強化。但是完全依靠市場分配機製的作用,必然造成收入差距過大,在目前體製轉軌的時期容易導致分配不公和秩序混亂,因此必須發揮宏觀調控機製的調節作用,調節收入分配總量的結構,處理好積累與消費,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分配關係;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分配關係,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抑製不合理收入,調減過高收入。社會保障則是市場經濟體係的安全網,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重要條件,也是最終保證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分配機製。
2.激勵製度的設計
激勵是創設滿足員工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員工的動機,使之產生實現組織目標的特定行為的過程。
1)建立激勵製度的目的
激勵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主要手段。激勵也是提高員工素質的有力杠杆。任何值得獎勵的行為都是員工素質優異的表現,也是素質提高的證明,獎勵這種行為就是進一步鼓勵員工自覺地提高各方麵的素質。反之,任何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員工素質低下、不良或下降的表現,懲罰乃是警告有關員工、迫使他們改正不良行為,提高綜合素質。因此,激勵和教育培訓一樣,是企業提高員工素質的兩種重要途徑之一。
2)企業激勵製度的目標模式
完善合理的企業激勵製度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1)企業目標與員工個人目標結合。
(2)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結合。
(3)外激與內激結合。
(4)正激與負激結合。
(5)民主公正,按需激勵。
3)精神激勵模式的設計
物質激勵是企業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在當前不發達的國情條件下,正確運用物質激勵是調動員工勞動積極性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但是,許多企業在重視物質激勵的同時卻完全忽視了精神激勵的重要作用,使得物質激勵的作用大打折扣。其實,在運用物質激勵的同時,輔以各種精神激勵措施,形成精神激勵模式,不但可以起到物質手段難以起到的巨大激勵作用,而且有助於促進物質手段的激勵作用的發揮。
(1)目標激勵。企業目標是企業凝聚力的內核,目標激勵就是讓員工看到自己工作的巨大社會意義和光明前途,從而激發出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目標激勵的關鍵是要把企業目標與員工個人目標結合起來,從而使員工真正感受到“企興我富,企興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