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殿,雄踞皇城中軸之上,神威落落,睥睨萬方。
大殿之上,皇帝和群臣,正在商議什麼。
“永樂公,你可有解釋?”皇帝楚致宣,語調和緩,卻是威儀盡顯。
永樂公桂淳心中一凜,平時皇帝都是稱呼自己為“桂卿”的。此時變為“永樂公”這一爵號,看似正式,卻透著一種疏離。
當他看到那封所謂的“勸進信”時,一瞬間便有了萬念俱灰之感。攤上“謀逆”的惡議,無論孰真孰假,都是多少會受到影響的。
就好比有人在你身上潑了一盆髒水,哪怕那人賠禮道歉,也洗不盡身上的汙穢。
他什麼都懶得去爭辯,就怕越抹越黑;但是若是什麼都不講,又怕別有用心之人,攪了渾水。自己倒是無所謂,大不了左遷,哪怕是殺頭,自己的兒子桂辛也能承了爵,混個浮生無求。
隻是,不能連累了妹妹,不能連累了太子。
於是他正了正衣冠,抖擻精神,出列奏道:“臣,百口莫辯。”
“那你是承認了?”
“臣,也斷不承認。”
“既不辨,也不認。你當如何?”
“臣以為,此信既出,必是有人意欲構陷於臣。臣辨,不知從何說起,無非又是一番表忠起誓。但哪個賊子事敗之際,不是如此自辨?於臣於事來講,都毫無意義。”
桂淳向前踏了一步,繼續說道:“若臣不辨,這汙名卻也是得了。更不知幾人竊喜,幾人稱快了。”
皇帝倒是被桂淳逗樂了,說道:“桂卿端是趣人。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君子無畏,小人自凜嗎?”
“臣不敢言君子。若說臣是逆賊,那便是無稽之談了。臣問陛下及殿中諸公,朝中三公,各有封郡,臣桂淳是唯一一個未在封地之人,而是就職於朝中,與諸位同列。日夜恭侍陛下,從未懈怠。若是有謀逆之心,豈非遠部曲而就虎穴?”
一番話說得慷慨激昂,皇帝頻頻點頭。
“此言差已。”說話的是文侯段平明,他現在還擔任著丞相一值,真可謂位高權重。
從相貌上看,段平明真無愧一個“文”字,舉止優雅,氣度非凡,臉上三分書卷氣,眉間一點浩然心。
段平明出班,先是向桂淳施了一禮,又躬身向皇帝奏道:“非是不信桂公。誠如桂公適才所言,無論是否逆賊,勢必都有一番說辭。
萬事以公,唯據是察。遍觀諸史,去國遠政而又篡逆悖妄之人,不勝枚舉。
所謂‘虎不露齒,不謂其弱;龍不乘雲,不謂其懦’。為何?欲蓋行跡也。
況且永安郡就在左近,輕騎一日兩夜,便可驟至。真到事變,再做謀算,恐怕為時晚已。”
段平明說的有理有節、鞭辟入裏,皇帝和殿中諸臣無不稱許,就連桂淳也認為卻是如此,無話可說,便垂手而立。
就在此時,忽聽殿台之上,寶座之旁,傳來一個少年尚顯稚嫩的聲音,嗬斥道:“段平明!你竟敢質疑我的舅父!你是何居心!”
眾臣不看便知,那是太子楚天佑,他桂後的兒子,也就是桂淳的外甥。
“臣不敢!臣盡人臣之責,言庇君之策,若有唐突,實屬無奈。望太子殿下海涵。”段平明不卑不亢的說道。看似像是賠禮,卻像是抗聲。
桂淳聽到太子那一聲,心中是又暖又急。
暖的是,太子雖然深居宮中,與自己交際甚少,倒是沒有忘了這個舅舅,如此大庭廣眾之下,出言維護自己。
急的是,太子的缺點便是暴戾急躁,經常被群臣詬病,而且皇帝楚致宣是最顧慮國之儲君的這一點的。如今他這一句話,不僅讓自己的處境更加微妙,而且會招來群臣的同聲連氣。畢竟,哪個朝臣也不願意自己的尊嚴被皇權如此蔑視。
果然,段平明說完,群臣紛紛站出來,替段平明說話。
與其說是支持段平明,倒不如說是頂著太子。
“退下!”皇帝有些惱火的吼了一聲。
楚天佑一甩袖子,悻悻然地轉出側門。
皇帝斂了斂怒色,這才對段平明說道:“以卿之見,又當如何?”
段平明道:“以臣為計,既不能汙了桂公之名,也不能置之不理。不如立即派人去搜查桂府,以正視聽。”
桂淳也出來應道:“臣附議。”
這時,一直站在殿中的陳牧之,突然說道:“陛下,草民有一言,還望皇上明察。那日事發,我院的悖逆弟子惠銘就已然潛逃,倘若永樂公真有謀逆之事,想必此時已接到惠銘通報,將一幹證物銷毀殆盡。恐怕,此去搜查,也是無果的。”
皇帝沉吟片刻,說道:“陳公所言極是。然而此時也無他策,姑且一試吧。”
“廷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