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在!”廷尉張敬應聲出列,垂首而立,餘光憋見忠肅伯齊少卿正向自己望來。
“你速帶有司前去搜查,盡快來報!”
“臣接旨。”張敬說完,便退出殿去。
半個時辰過去,張敬疾走入殿。
“可有查獲?”皇帝問道。
張敬拱手而立,應道:“啟稟陛下,臣在桂府的確搜到署著‘永樂公’三字的空信封一個,還有……”
張敬停了下來,似乎在斟酌字句。
“還有什麼?說!”皇帝有些不耐,也透著些惱火。
“還有各地藩軍與永樂公的書信,共計二十三封。”
撲通一聲,永樂公跪在地上,大聲喊道:“陛下!那空信封,臣並不知曉,也許是讀信之後,無意置之而已。而那些個藩軍書信,確有其事,但那隻是節慶之時的互致慶賀,全是虛與委蛇,並無其他啊!”
“遞上來!”皇帝的口氣又重了幾分。
一旁的太監跑下台去,接過張敬送上的書信,放在皇帝的案上。
就在這時,班列之中的明侯黎振陽站了出來,說道:“臣黎振陽有話要說。”
“不準!”皇帝暴怒的喊了一聲。看來書信的內容,讓他很生氣,連黎振陽也被殃及了。
“陛下不準,臣還是要說!”黎振陽抗聲說道。
“你如此狂悖,是想追隨先帝嗎?!”皇帝大吼一聲,近乎失去理智。
“為人臣,盡臣事,死而無憾。留得清名,以垂後世,實是生平所願。
臣但言畢,自會赴死,無須皇上掛懷。
空信封,天下人人可有,上至天尊,下至小兒,單憑此,便可治重臣豪爵之罪,臣以為不可。
至於與藩軍往來書信,若無謀逆言語,那永樂公便僅算違德,不算違法。
臣言畢,當了家中後事,便去尋先帝去了!”
黎振陽大義凜然的說完上麵一番話,轉身便出殿去了。
此時文侯段平明、武侯姬無恤以及一幹臣等,紛紛出班,向皇帝請求赦免黎振陽。
皇帝沉吟了一會兒,說道:“盛世有諍臣,古人誠不欺朕。”又指著旁邊的太監說道:“你,速去追回明侯。”
黎振陽倒是沒走多遠,不到一盞茶的功夫,便追回來了。
他也倒是沒再說什麼,徑直站到隊列中去了。
“黎卿,朕要你追隨先帝,是要你到太廟祈告,你怎麼就這麼走啦?先朝議,再去不遲。”皇帝說道。
見到皇帝先與他打招呼,黎振陽又站了出來,說道:“臣還有話說。”
皇帝無奈,嘴一撇,點了點頭。
“當務之急,是辨明信封真偽。”黎振陽道。
“我觀筆跡,似是相同。諸卿也可一觀。”說罷,便讓太監把那封“勸進信”連通信封一並傳到下麵。
眾臣覽畢。皇帝道:“禮部侍郎關毓秀可在?”
“臣在。”一個老臣應聲道。隻見此人須發皆白,滿麵溝壑,顫顫巍巍的走了出來。
“關老,你書法造詣天下無雙,以你看來,這筆體可是同一人所寫?”皇帝稱呼關毓秀為關老,可見對他很是敬重。
關毓秀顯然十分消受皇帝對他的稱許,高仰著頭,捋著腮邊的白須,麵有得色,道:“陛下,依臣看來,信中之字與信封之字,確是出自一人之手。筆勢遒勁有力,勾畫飄逸,美中不足的是……”
“好!”皇帝大喝一聲,既是讚許,卻也打斷了老頭兒的話。都知道,關老先生治學嚴謹、書法精妙,就是說話有些絮叨。
“關老,請您歸位吧。”說完,不待關毓秀答話,皇帝又轉向桂淳,問道:“永樂公,你可有話說?”
“我……這……”桂淳也不知該說什麼,一時語結。
“陛下!”又是黎振陽,“字跡相同,這信封可是當初那封?若是有人模仿筆跡,另尋一個信封寫來,豈不是冤枉了永樂公?”
此話一出,關毓秀和張敬的臉可掛不住了,正要發作,一旁的忠肅伯齊少卿已然出列,亢聲道:“黎侯,難道您懷疑廷尉府的人作假?難道關老的話,你也不信嗎?難道朝廷一眾官員,都要聯合起來陷害於永樂公了?”
黎振陽倒也不惱,依舊滿臉正色,道:“少卿兄莫要作急,我倒不是懷疑諸位,我隻是想秉持公道,以免魑魅小人,構陷桂公。”
“黎卿所言,不可不慮。辨別這信封真假,倒也不難。那個孩子叫什麼來著?”皇帝探身向下麵的陳牧之問道。
陳牧之告訴了他。
“哦,對,仲宸。仲宸,仲宸,忠臣。真是個好名字。快去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