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認為這個東西根本沒有技術含量,實際上恰恰相反,前台越簡單,後台的技術要求就會越高,那麼越需要你能夠準確地把握住用戶的需求。
中國互聯網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彥宏還記得,十幾年前,百度剛剛開始做搜索引擎的時候,中國隻有八九百萬互聯網的用戶。但是現如今,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超過了3億,而網站數量更是超過了300萬。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裏,大家感到唯一沒有變化的就是搜索引擎的應用。在拾掇你啊你之前,還僅僅隻是一個簡單的搜索框,而到了十多年之後,依舊還是一個搜索框。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特點,很多人還不了解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搜索框背後所蘊含的革命。事實上,十多年前的搜索技術和今天的搜索技術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而這樣的“非常不一樣”就出現在了2009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最根本的還是李彥宏在這次大會上推出了一套嶄新的係統性的技術理念——框計算,這一理念被人們認為將會對整個互聯網產生的升級和發展帶來推動效應。在這次會議之後,李彥宏接受新浪科技采訪的時候,解釋了這一理念的由來。
“框計算”的理念是一步一步形成的,並不是李彥宏想要推出一個概念,而把它做成一個概念。它是李彥宏經過一係列的技術積累,逐漸地對市場的理解越來越透徹,對於用戶需求的理解越來越清晰,等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李彥宏進行了總結,就發現他們的思路和現在計算機的思路是不太一樣的。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思路呢?李彥宏為我們進行了總結,並且概括成了三個步驟:輸入需求、識別需求、通過各種各樣的應用對該需求進行響應。李彥宏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東西,想要把這個新的東西呈現給外界的話,那麼就必須給它起一個名字,由於所有的需求的輸入都必須要經過一個框,於是李彥宏就叫它“框計算”。
在百度的“框計算”提出之前,以穀歌、IBM為代表的IT公司所倡導的“雲計算”概念已經被炒作了兩年。
“雲計算”的“雲”指的是提供資源的網絡,它可能是一個計算機群,也可能是若幹個計算機群,而且,每一個計算機群又包含了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的計算機。而“雲計算”就是將這些所有的計算資源全部聚合在一起,並且由專門的軟件進行管理,使得各種應用的提供者無須為煩瑣的細節而煩惱,從而能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業務,而對於用戶來說,則再也不需要去擔心因為PC硬盤的損壞而出現資料丟失的事件。
那麼,李彥宏發明的“框計算”又到底是什麼樣的計算呢?
李彥宏認為,搜索並不是某一個平台的應用之一,而是應用的本身,甚至就是平台本身。這個平台為什麼比其他平台更好呢?就是因為它不需要學習。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李彥宏發現很多不熟悉搜索技術的用戶,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簡單的,根本不需要學習就可以使用的互聯網搜索。而“框計算”就是這樣的一種應用,不需要學習,上來大家就會使用。
也許你會認為這個東西根本沒有技術含量,實際上恰恰相反,前台越簡單,後台的技術要求就會越高,那麼越需要你能夠準確地把握住用戶的需求。
“框計算”的“框”就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需求收集器和分析器,囊括的技術結構也是非常複雜的。比如說,它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需求識別,能夠為用戶提供基於互聯網的一站式服務,而用戶隻要能夠在“框”中輸入需求,那麼就可以得到最優的匹配結果。而在這一過程中就應用到了語義分析、行為分析、智能人機交互、海量計算處理等眾多尖端技術。
在李彥宏的構想當中,這個“框”不僅僅要做到無所不能,而且還要無處不在。比如說,現在你打開了一個電腦,先要啟動操作係統,之後再連接上網設備,打開瀏覽器,在瀏覽器裏輸入搜索引擎的地址,之後才可以看見這個“框”。
而在未來,用戶隻需要按下電腦的開關,就會先出來一個“框”,一按你手機的開關鍵也會出來一個“框”,甚至一按手機也會出來一個“框”,而這就是百度“框計算”的終端戰略。
由此可見,“框計算”就是以最簡單的方式來為用戶提供最實用的互聯網應用,而“雲計算”我們則可以理解成為是未來互聯網的一種發展模式,它更強調的是後台資源的整合,而“框計算”強調的則是對於前端用戶需求的研究和響應,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互聯網服務。
其實,百度的“框計算”現如今已經涵蓋了阿拉丁平台、新一代百度地圖搜索引擎、百度百科、掌上百度、鳳巢等在內的五大產品和技術應用。
就連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也給予了“框計算”極高的評價,他認為,李彥宏提出的這一新學術理念,為互聯網服務提供一個嶄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