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商務從業人員的個人心理建設(4)(2 / 3)

誤區四:銷售就是“賣”

如果有人問你:“銷售以客戶為中心還是產品為中心?”“當然是客戶!”很多同行一定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並暗想這樣的問題未免太過陳舊。可當他們在客戶麵前落座,便迫不及待地介紹起自己的產品,力圖取代競爭對手,客戶就成為了聽眾和配角。同樣是“賣”,但可以有不同。我們發現在成功的銷售訪談中,往往買方說得更多,賣方提問較多,並且賣方一般會在訪談後期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

曾經在美國的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著名的銷售風格模型:以“對成交關心程度”為橫軸(即銷售的意識和技能),“對客戶關心程度”為縱軸(即對客戶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根據兩者的高低組合,銷售者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事不關己型,顧客導向型,強力推銷型,解決問題型。研究顯示,在“成交”和“客戶”兩個方麵都傾注全力的解決問題型銷售代表,其業績要比隻關注產品和“成交”的強力推銷型銷售者高出75倍。

這裏,我們不妨給每一種銷售風格和角色作一下“素描”:

事不關己型:“要買就買,不買拉到”。銷售者無明確工作目的,缺乏強烈的成就感,對客戶實際需要漠不關心,對公司業績也不在乎。

顧客導向型:定位客戶的朋友,處處順著對方,把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係作為自己推銷工作的首要目標,卻忽視了銷售和利潤的實現。

強力推銷型:反複、激情式的產品優點敘述,試圖通過控製交易的每一環節達到說服和推銷的目的,不管客戶的實際需要和購買心理。

解決問題型:既了解自己,也認知對方;既明了產品的用途,也知道客戶到底想什麼;既積極主動,又不強加於人。

銷售確實是“賣”,但“賣”中卻蘊涵著高深的學問。

誤區五:永遠不要談及競爭對手

許多企業認為:銷售人員在與客戶打交道時不應提及競爭對手。但研究表明:客戶一定會讓你提及競爭對手的。比如他會問該產品與競爭對手的有何區別?銷售高手一定不會避而不答,關鍵在於如何評論競爭對手。最好的方法是盡快從競爭對手的不足之處轉到你的競爭優勢上來。比如小型公司相對於大公司的優勢之一就是:小公司能夠對客戶的需求有更多的關注,因為對大公司而言,客戶可能是1/2000家,而對於小公司來說則可能是1/20。

誤區六:客戶的每個問題都有固定的好答案

有不少天才的銷售經理,把自己的經驗編成小冊子,發給下屬。還千叮萬囑地說這是他們費了好大勁兒才編好的,一定要全部背下來。

其實不然,因為一是每個客戶的脾氣文化背景不一樣,每次拜訪的時間及周邊環境也不同,事情是在不斷變化的,隻有在特定的場合,一些話術才更有效。比如有些客戶就喜歡與人唱反調,你越說產品好他越說你產品不好。這時你突然幫著他說,你說得對,這個產品就是很爛,沒市場,我都沒信心了。這時他反過來開始安慰你了,說你的產品其實也不錯,價格公道,至於有缺陷是在所難免的。人還無完人呢,產品怎麼可能十全十美?有的人喜歡你與開玩笑或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聊生意,有的人則喜歡專業一點的說辭。如果你隻背一種話術,不會靈活運用,到時會很被動的。

所以每個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了解一下,這些東西就像是你的武器,上陣的時候哪種好就用哪種,切不可認為每個問題都是固定的唯一的答案。

誤區七:銷售電話量決定訂單量

企業通常認為銷售人員要盡量多地打電話,如果銷售電話增加一倍,銷售額就可能有一定的增長。然而,研究發現:這種方法隻適用於銷售成本較低的產品,而銷售高端產品的則剛好相反。成功的關鍵在於撥打出色的銷售電話,這需要銷售人員事前精心準備,采取適當的策略。而為了撥打更多的電話,營銷人員常疏於計劃和準備,反而降低了每個銷售電話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