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在談判中要充分運用語言的藝術,利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反映問題的不同方麵,從而使問題由不利轉向有利。
我們再來看一則案例。
曾經有一位著名談判專家李某,有一次鄰居請他與保險公司交涉賠償事宜。談判是在專家的家裏進行的,保險公司代表首先發表了意見:“李先生,我知道你是交涉專家,一向都是針對巨額款項談判,恐怕我無法承受你的要價,我們公司若是隻出100元的賠償金,你覺得如何?”
專家表情嚴肅地沉默著,並不置可否。因為根據他的經驗,不論對方提出的條件如何,都應表示出不滿意,因為當對方提出第一個條件後,總是暗示著可以提出第二個,甚至第三個。
保險公司代表果然沉不住氣了:“很抱歉,您看我再加一點,200元怎麼樣啊?”
專家還是不吭聲。保險公司代表隻好繼續加價,“300吧,300可以了吧?”
李專家等了一會兒道:“300?嗯……我不知道。”
保險公司代表顯得有點驚慌,他說:“好吧,400元。”
“400?嗯……我不知道。”
“就賠500元吧!”
專家又用了“嗯……我不知道”,最後這件理賠案終於在750元的條件下達成協議,而鄰居原本隻希望要300元!
在這次談判中,恰恰就是李專家的一句“嗯……我不知道。”產生了無窮的效力。我們都知道談判是一項雙向的交涉活動,各方都在認真地捕捉對方的反應,以隨時調整自己原先的方案。而李專家幹脆隻用“不知道”來隱藏自己的態度,因為這句話是可以從多種角度去理解的詞,這樣使得保險公司代表心中一下子沒了底,價錢就一個勁兒自動往上漲。
這是一種典型的利用含混的語言,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使對方無法摸清你的底牌,以便在談判中取得優勢的戰術。
另外,在談判中,還經常用到一種“二選一”的戰術,例如有位女士想到一家公司擔任某一職務,她預計的月薪為五千元,而老板最多隻能給她四千元。老板如果說“要不要隨便你”這句話,就有攻擊的意味,就可能導致女士直接扭頭就走。聰明的老板卻這樣對女士說:“給你的薪水,那是非常合理的。不管怎麼說,在這個等級裏,我隻能付給你三千五百元到四千元,你想要多少?”很明顯,女士肯定會選擇四千元。而老板又好像不同意問她,三千七百元怎麼樣。女士一般會繼續堅持四千元。最後結果,老板投降,雙方以四千元達成協議。
表麵上看,一番討價還價下來,好像是女士占了上風,也許她還在那沾沾自喜呢。實際上,老板運用了選擇式語言技巧,讓女士自己放棄了爭取五千元月薪的機會。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談判中,語言的魅力無窮。
當然,要擁有如此精湛的語言技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隻有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學習總結,掌握有關的談判技巧和策略,就一定能夠成為談判高手。
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則笑話吧。有一次,一個貴婦人打扮的女人牽著一條狗登上公共汽車,她問售票員,“我可以給狗買一張票,讓它也和人一樣坐個座位嗎?”售票員說:“可以,不過它也必須像人一樣,把雙腳放在地上。”
售票員沒有否定貴婦人的要求,而是提出一個附加條件:像人一樣,把雙腳放在地上,卻限製對方,從而製服了對方。語言的藝術可謂博大精深,要能輕鬆駕馭語言,必須不斷的自我訓練。
4.討價還價心理戰
討價還價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經曆與他人討價還價的過程。先來看這樣一幕,相信這都是我們經曆過的。
在商店好不容易看到一件中意的衣服,問一句:“老板,這個怎麼賣?”
老板沒有馬上說話,在心理盤算著能不能宰你一把,開口道:“事先聲明本店恕不還價,這衣服188元。”
你也不是傻瓜,這樣的老板見得多了,雖沒有馬上說話,心理也在盤算:老板一定看我像新手,可我是還價高手,於是還價說:“60元。”
不好,這下遇上高手了。但老板不能把到手的利潤給弄丟吧,多說幾句話可能就會多賣出幾十元錢來。老板又說:“沒有160元,免談。”
一見老板鬆了口就知道肯定有回旋的餘地,於是你來一句:“80元,賣就賣,不賣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