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後,台灣地區的學者黃光國(1983)、香港地區的學者金耀基(1986)、內地學者翟學偉(1990)等分別開始了“麵子”與“人情”等方麵的研究,比如黃光國(1987)指出,麵對不同的情境(情感性關係、工具性關係、混合性關係),人們采取不同的行為,其中,在麵對混合性情感性情境時,個人最可能采用人情和麵子策略。翟學偉(2004)則提出“日常權威”這一新概念,來說明在一個情境中處於劣勢的個人,通過借用別人的權威來達到支配他人的目的。
我們在上一節中集中討論了權力的產生及權力的天然影響力,但結構中的權力並不直接對個體行為發生影響,擁有權力的人隻能是說明他具有影響別人的可能性,並不天然具有對其他人發揮的影響力。是否具有影響力必須落實在特定情境中,擁有權力的人並不一定能發揮影響力,而相反那些並不擁有權力的人也許在某些情境中能夠發揮影響力。這就是說,影響機製的運作都必須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另一方麵,一個特定的情境也能更有利於影響力的發揮。比如,消費情境(Consumption Situation)是除了個人和產品特性以外,影響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和使用的因素。情境影響可以是行為上的,也可以是感覺上的。人們的購買行為會因場合不同、時段不同而不同,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段,消費者會扮演“情境性自我印象”(Situational Selfimage)。消費者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其使用產品的動機及對產品的評價,其中比較重要的線索包括個人所處的物質環境,包括情境中的其他消費者購買的數量和類型。物質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裝潢、氣味甚至溫度)都會明顯地影響消費。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裏散發的某些氣味確實能使客人投更多的錢到老虎機中去。
二、空間、人群與語言暴力:集群情境形成的基礎
集群情境就是集群行為發生時所處的情境,這個情境“通常含有幾種共同的要素:在同一時間采取相同行動的許多人;無常且多變,很少處於均衡狀態;行動具有相互依賴性,任何個人都不是單獨行動。這類現象普遍存在,它包括人們成群湧向銀行去擠兌;劇場裏火警之聲大作,觀眾倉皇逃脫;在一部分人中興起的某種一時的愛好(玩呼啦圈和滑板風行一時);群做發財之夢(當年在法國與約翰·勞的密西西比開發公司有關的股票投機狂潮);充滿敵愾且無組織的示威行動;暴亂;群體行為;服飾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熱等”。搶購、時尚流行等消費行為就是因為集群情境機理在悄悄發揮作用。在本個案中JM公司通過有意識地營造集群情境的氛圍,促成了銷售的達成。形成集群情境的基礎有三方麵:封閉的空間、集中的人群和語言暴力,具體說來,就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依靠語言暴力、輿論的強大影響力在一個鬆散而集中的群體中激起人們的廣泛情緒的共鳴反應,進而促動他們以言論或行為的方式參與到建構方所希望的行動中。
“現代社會對人的控製往往不是直接的約束,而是間接地通過對社會空間的控製來實現”。集群行為的產生需要必要的空間環境場所,而有些特殊的場合也便於促進人們對某種普遍刺激作出自發的反應,從而產生集群行為。這種環境場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便於人們之間麵對麵地互動,如廣場、體育館、大廳等。JM公司聯誼會的空間選擇在高星級酒店、郊外旅遊度假區等處的會議室裏。在人群(老年顧客)進入聯誼會空間時,要經過簡短的“入場儀式”,創造神秘感,調適他們的情緒。聯誼會空間通常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封閉的空間有利於權力運作者對空間參與人群行為的左右和控製。在這個空間裏,布置了所有JM公司的各類宣傳材料,巨幅形象代言人的圖像,圖文並茂的產品介紹,疾病發病、治療機理等,消費者一進入這個空間立即被JM公司的各種信息,這種“軟性暴力”所包圍。
空間中集中的人群特質也有利於集群情境的建構。在一個消費環境中有大量的人群可以提高喚醒水平,消費者對這個環境的主觀體驗往往也會變得更強烈。群體和社會背景也會對許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顯著影響,有時候,單是其他顧客(共同消費者,Co-consumer)的在場與否,就會起到類似產品特性的作用,他人在場會有積極的價值,一場觀眾稀少的球賽或一家空蕩蕩的酒吧看起來讓人沮喪。在JM公司的聯誼會空間中容納了密度較高的人群,這個人群中包括1/4的JM公司員工(策劃人員、專家、銷售人員等)、1/4已經購買過JM公司產品並且對公司有較深感情的“老顧客”,另外還包括相當一部分會前已經決定購買產品的顧客,這三類人對JM公司及其產品持正麵評價。而另外不到1/2的人群就是被稱為“新顧客”的人們,他們又處於被上述三類人“凝視”和“包圍”的狀態。由於整個空間內充滿了麵向JM公司的積極情感,這種情感容易相互影響,在場效應的作用下進一步放大,從而激起後一類人的相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