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發揮效力的第二個因素是,話語的內容必須具有說服力。說服就是勸導和教育大眾主觀地比較兩種狀態的利害得失,它既是一種思想教育,擺事實講道理,更是一種對於未來的允諾,啟發民眾充分運用理性,讓人們認識到未來可以得到更大的回報。JM公司通過“醫學專家”的身份,使用各種數據、演示、儀器等“科學”手段,力求讓信息更加全麵理性,同時還借助感性信息,比如誇大疾病的危害性、人際的感情等,這樣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方法促進了信息的傳播。
話語發揮效力的第三個因素是話語的傳播形式具有滲透性。JM公司在聯誼會現場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種消費者教育,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消費者教育很早就出現了,麵對競爭激烈,消費者意識高昂的今天,如何對消費者循循善誘,在不令對方知覺的情形下,妥善教育,獲得其諒解、好感與信賴,以期他樂意購買你的產品。消費者教育一般采取視聽覺和實物教育的方法,前者以錄音錄像、圖表等印刷品為教育工具,灌輸企業理念與公司沿革以及對企業之未來瞻望,有時請第三者權威人士主持消費者教育;後者實物教育主要通過實物示範,將商品擺在消費者麵前,實際示範操作方法,也可舉辦展示會、試飲試食以及參觀工廠等做法,使消費者親眼目睹,身臨其境,使消費者感受深刻衝 擊力。
3.意識形態即影響力
意識形態發揮著比法律更有影響比國家機器更有效的影響和控製力。傳播“知識”的渠道一般是和政治精英、知識精英聯姻,通過自上而下地運作,使“知識”廣為傳播。個體關於社會的知識的建構性,常常成為文化權力和意識形態馳騁的場所。權力和意識形態密切配合,可以為民眾建構起種種關於社會的“知識”。同樣,在權力和意識形態的強大影響下,個體會將這些關於社會的“知識”界定為真實的,並將這些所謂的“真實的知識”納入到自己建構的觀念結構中。布迪厄曾經將各種教育宣傳運動(Pedagogic Action)稱為“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符號暴力是通過一種既是認可,又是誤識的行為完成的,這種認可和誤識的行為超出了意識和意願的控製,或者說是隱藏在意識和意願深處的觀念”。社會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種“看不見的、沉默的暴力”,任何一種權力都要行使符號暴力,即力圖強加各種意義,通過掩蓋那些作為自身力量基礎的權力關係,來促使人們將這些意義都視為合法之物。
在本個案中,JM公司通過強大的工具,運用符號暴力在其所掌控的“營銷場”內傳播自己的文化,“符號暴力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化過程中,統治階級利用教化過程,使社會成員在沒有任何抵抗,甚至是自覺意識的情況下接受主流文化和價值,並將之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換言之,由於教化活動,統治階級的文化和價值被‘誤識’為整個社會的文化和價值”。一旦消費者將JM公司的文化內化為自己的文化,必然按照這種文化指導自己的行動。人們或多或少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而行動其實是觀念的外部延伸。有關人的理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觀念和行動的意義的解釋。吉爾茨說:“我以為文化就是這樣一些由人自己編製的意義之網。因此,對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尋求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所以最終的結果便是,消費者按照自己的觀念行事,也就是按照JM公司的意識形態行事,影響機製通過內化的文化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