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關係、權威、情境與影響機製(3)(2 / 3)

1.身份權威

在本個案中,JM公司借助“醫學專家”的權威性獲得了身份權威,將自己和顧客之間的關係從廠商與消費者的關係轉化為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人們承認醫生這一職業在疾病領域有絕對的權威,他們因而獲得了唯一可以治療疾病的權力”。“醫生角色中的優勢在於他的技術能力,使他能成為健康和疾病方麵的專家。……病人會因為身體的孱弱和疼痛而非常脆弱”。盡管現代西方社會中慢性病已經取代了急性病成為醫生主要麵對的疾病,醫生和病患者的關係也有了一定的調整,比如病患者參與的程度加大了,但總的來說,醫生病人關係中醫生占據權威地位的現實並沒有改變。而權威體現權力的合法性,它包含服從權威的人對權力擁有者的讚同和認可。

福柯認為,精神治療學開創的時間正好同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製度建立的時間重合,兩者都創立於16世紀,此事並非偶然。兩者同時建立都是為了建構一個理性規範化的社會,把整個社會按照理性的標準分隔成兩個部分: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健康的和病態的、中心的和邊陲的。人類關係的存在是在社會生活中所建構出來的,人際互動的模式也深受時空環境的影響。因此,人際關係都具有變遷的特性,變遷的來源與社會的分工或社會組織方式的改變息息相關。醫患關係是人類基本關係模式之一,此種關係亦隨著傳統社會到現代科技社會的發展而有其演變的軌跡可循。Jewson(1976)認為,醫患關係與當時的疾病理論有關係。以西方為例,18世紀時醫生很少,他們所麵對的病人皆為上流社會的人,醫生必須彼此競爭以討好病人,因此,在社會階層的差異下,醫療是由病人主導的。18世紀末,由於慈善的因素,醫院開始收留貧苦的病人,而醫生也開始治療那些社會地位較低及較被動的病人。因此,Jewson認為新的醫療模式產生了,不再著重於病人的經驗感受,而是要發現生理病變的部位,這樣的醫患關係,他稱為“支配性醫生與被動性病人”。此後,新的醫療理論又強化了這樣的醫患關係。

雖然醫生—病人關係涉及行為期望形式中的相互關係,但是雙方的地位和權力卻是不平等的。在權力和專業技術上,醫生角色獲得更多。這種不平衡性是必要的,因為醫生為了達到促進病人健康的目的,就需要在雙方的關係中發揮杠杆作用。為實現目標,在治療病人時,醫生有時要給病人帶來伴隨的痛苦和不適,這時病人必須要接受和遵循治療計劃才能保證醫生治療工作的有效性。醫生通過三個基本技能來發揮杠杆作用:職業聲望、情境權威以及病人的情境依賴。醫生的職業聲望建立在社會對他的作為治療者的技術資格認定和執業許可上。另一方麵,醫生的情境權威指的是醫生具有病人希望的和需要的東西。比較而言,病人對醫生具有依賴性,是因為病人缺乏治療疾病的知識和經驗。一些學者認為,醫生-病人關係可以模擬成為父母-兒童關係。對於一些病人來說,患病能培養一種兒童般的依賴性。

2.利益權威

本個案JM公司除“擁有”醫學專家的身份權威外,同時還“擁有”權威的產品,我將其稱為利益權威,即擁有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合適的利益——幫他們解除病痛的具體產品。正如我們在第四章中指出的,JM公司產品擁有自己的“文化資本”,它們以“科學機理”和邏輯推演為基礎,同時JM公司還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製造”工具,極力“推崇”公司產品,將其稱為是解決某一或某一類身體疾病問題的最佳或“唯一”方案。權力產生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保證其他人總是依賴某個人不得不提供的服務,方法是切斷接近這些服務的替代提供者的通道。對於必需報酬的壟斷就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典型手段。鎮上唯一能夠提供工作的商行,街段上唯一擁有自行車的孩子,作為國家安全和光榮唯一源泉的政治社會,作為獲得拯救的唯一道路的教會,唯一能提防暴保護傘的警察——所有這些因它們對重要利益的壟斷而具有權力”。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一個人能控製另一個人,是因為他有另一個人需要的而在其他地方又得不到的社會資源,因此缺乏某種社會資源的人隻好服從於他,以換得他所需要的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