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國際物流經濟地理(6)(1 / 2)

由歐洲多個國家組成的歐盟前身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始創於20世紀50年代。1992年2月7日,歐共體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裏赫簽署了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統稱《馬斯特裏赫條約》(或《歐洲聯盟條約》),其內容包括:分階段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最終於1999年建成歐洲中央銀行和使用單一貨幣;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並將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加強在司法和內政方麵的合作。1995年10月29日舉行的歐共體特別首腦會議宣布《馬約》於同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洲聯盟開始啟動,這標誌著歐洲一體化進入一個全新階段。2004年以前,歐盟共有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愛爾蘭、比利時、丹麥、希臘、盧森堡、荷蘭、瑞典等15個成員國。2004年5月1日,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馬耳他正式加入歐盟,2007年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也正式加入歐盟,使歐盟擴大成為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人口達4.55億的區域性多國聯盟。

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幹領域內也處於世界較領先地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其中北歐、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南歐一些國家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歐洲煤、鐵開采量占世界總開采量的30%以上,汞、鉀鹽均占60%以上。

其主要工業是鋼鐵、機械、化學、食品。汽車、船舶、飛機、發電設備、農機、電子器材等產量占世界40%。此外,瑞士的鍾表和精密儀器、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重型機器、德國的光學儀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礦山機械等在國際上素有盛譽。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歐洲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占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3.物流基礎設施

歐洲已形成了龐大的綜合運輸網絡,各種運輸方式高度發展,鐵路、公路、海運、航空等都非常發達。歐洲的運輸業居世界各洲之首。歐洲高速公路起步早、發展快,城鄉之間、國與國之間,現已基本聯網。發達的交通公路網、.通快捷的行車環境,使車輛可以不停車出入歐盟國家,十分方便。歐盟16個國家共有2.35萬公裏的高速公路。歐盟公路網按公裏數計,法國為歐洲第一,擁有8000公裏的高速公路;意大利擁有第二大高速公路網,累計5600公裏。法國雖居公裏數排行榜之首,但在高速公裏密度排行榜上卻要讓位給德國和比利時。據法國高速公路及收費站工程協會(ASFA)提供的數據,在1000平方公裏土地上,比利時擁有57公裏高速公路,德國32公裏,法國21公裏。歐洲是世界上鐵路最發達的地區之-。歐洲國家多,國土麵積小,各國內部的鐵路網很密集。歐洲高速鐵路網發展也非常迅速,2000年6月,歐洲高速鐵路總長達到3000公裏。隨著一些國家在建和計劃修建高速新線,預計到2010年,歐洲高速鐵路網運營裏程將達到6000公裏,2020年更進一步增加到1萬公裏,同時還將在1500~2000公裏範圍內的高速線上,組織開行夜間高速旅客列車和高速貨物列車,大大提高了運量。

10.7.3 美洲經濟區

1.地理概況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同南美洲分開。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裏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默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全洲麵積為2422.8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16.2%。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大陸東至布蘭庫角(西經34°46′,南緯7°09′),南至弗羅厄德角(西經71°18′,南緯53°54′),西至帕裏尼亞斯角(西經81°20′,南緯4°41′),北至加伊納斯角(西經71°40′,北緯12°28′)。麵積約1797萬平方公裏(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12%。在政治地理上,南美洲及其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西印度群島),即以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亦稱為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麵積為2070多萬平方公裏(包括附近島嶼),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