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國際物流經濟地理(5)(1 / 3)

1.全球糧食生產情況

2007-2008年度世界糧食總產量為20.75億噸,比上年度增長4.6%。低收入缺糧國家的穀物總產量雖然有所提高,但增產的主要是中國、印度,其他國家的糧食產量均有所減少,33個國家仍麵臨糧食短缺的問題。這些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世界糧食計劃署公布的信息顯示,如果從數量上看,目前世界有足夠的糧食養活所有的人,但不幸的是,地球上還有8億多人食不果腹,每天有數萬人死於饑餓。人口增加可能會危及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據統計,2006年世界總人口已超過65億,該年新增的7800萬人中近94%在發展中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糧食不能自給,必須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國家和歐盟大量進口。2007年全球糧食生產排名前四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印度、巴西。

2.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情況

我國糧食產量、消費量占全球總產量、總消費量的20%左右。2007年糧食種植麵積1055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萬公頃;棉花種植麵積559萬公頃,增加7萬公頃;油料種植麵積1094萬公頃,減少60萬公頃;糖料種植麵積167萬公頃,增加10萬公頃。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7年全國糧食連續4年豐收,總量達到10030億斤,其中小麥、稻穀、玉米和大豆產量分別為2115億斤、3741億斤、2940億斤、280億斤,而國內糧食消費量1.02萬億斤左右,基本能夠自足。目前我國宏觀的糧食背景是,糧食產需基本平衡,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糧食消費總量平穩增加,但居民的三大品種口糧略有減少,占糧食總消費量的比重下降。2007年,國內糧食消費量5.1億噸左右,產需基本平衡,其中小麥、稻米、玉米三大品種消費量在4.3億噸左右,產需平衡有餘。國家儲備方麵,我國糧庫庫存比例也高於國際標準18%的安全水平。大豆是我國第四大糧食品種,2007年70%靠進口,大豆基本沒有儲備。

10.7 國際主要物流地理分區

10.7.1 亞洲經濟區

1.地理概況

亞洲位於地球東半球的東北部,其東、北、南三麵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麵積為4400萬平方公裏(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麵積5071萬平方公裏,亞洲大陸約占4/5。亞洲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05′),南至皮艾角(東經103°30′,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係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東亞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東南亞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國家。南亞包括斯裏蘭卡、馬爾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也叫西南亞,包括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和巴林。中亞包括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南部。北亞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亞洲約有人口35.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5%,以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在1億以上的還有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等地最為密集。

2.經濟情況

亞洲各國中,除日本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許多國家發揮其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優勢,經營多種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積極勘探、開采礦產資源;大力發展製造業,使經濟體製由以農業、礦業為主的“單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亞洲的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在世界經濟中已占重要地位。亞洲稻米、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的產量均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稻米產量占世界第1位,印度占第2位;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產量占世界第1位,印度尼西亞占第2位;金雞納霜主要產在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主要產在菲律賓;柚木和胡椒主要產在東南亞各國。黃麻、椰幹、茶葉的產量均占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黃麻主要產在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椰幹主要產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斯裏蘭卡等國;茶葉主要產在印度、中國和斯裏蘭卡。其他還有棉花、花生、芝麻、煙草、油菜子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亞洲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亞洲的石油年產量約7億~10億噸,占世界年產量的27%~30%;天然氣年總產量約1000億立方米,占世界年總產量的6%以上;煤年產量約10多億噸,占世界年總產量的22%以上;鋼產量年約1.7億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4%;錫精礦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其中馬來西亞產量占世界各國中第1位;鎢精礦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45%。亞洲的畜牧業、漁業也很發達。亞洲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占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係完整。日本是高度發達的世界經濟大國。蒙古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尼西亞和文萊以生產原油為主要。印度工業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