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其他企業資金;
(4)民間資金;
(5)外商資金等。
不論哪一種渠道對當時的李嘉誠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該如何突破“瓶頸”呢?李嘉誠陷於苦惱之中。銀行許可的貸款額隻能應付流動資金。地產、航運、貿易、工業,都在進行努力獲得銀行的支持,像長江這樣的小公司,不敢奢望獲得銀行的大筆貸款。
在李嘉誠傷透腦筋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機遇來到他麵前。有位歐洲的批發商,來北角的長江公司看樣品,他對長江公司的塑膠花讚不絕口:“比意大利產的還好。我在香港跑了幾家,就算你們的款式齊全、質優美觀!”
他要求參觀長江公司的工廠,他對能在這樣簡陋的工廠生產出這麼漂亮的塑膠花,甚感驚奇。這位批發商快人快語:
“我們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膠花,品質品種,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價格不到歐洲產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訂購香港的塑膠花,並且是大量訂購。你們現在的規模,滿足不了我的數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資金發生問題,我可以先做生意,條件是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
找誰擔保呢?擔保人不必借錢給被擔保人,但必須承擔一切風險。被擔保人一旦無法履行合同,或者喪失償還債務能力,風險就落到了擔保人頭上。不過,根據塑膠花的市場前景,以及李嘉誠的信用和能力,風險微乎其微。後幾經周折,李嘉誠最終找到了一位理想的批發商。
信譽是不可以用金錢來估量的,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經過這次本無希望,但最終如願以償的合作,李嘉誠對此篤信不移。
李嘉誠認為信譽是企業能否向前發展的關鍵。他說:“在香港還是其他地方做生意,畢竟信用最重要。一時的損失將來還是能夠賺回來的;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3.誠實守信是企業的命脈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為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仙(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
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那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
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其實並不高,隻是被進口商炒高了)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佛家信奉,救人一命勝造7級浮屠。
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們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隻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是經商的上乘之作。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時,你該怎麼辦?
落井下石,踩沉對方,你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即使你真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個人是賺不完所有的錢的。
更兼風水輪流轉,何日又到你家呢?
正確的取向是,應該從李嘉誠的行為中汲取精義。救人於危難倒懸,不但贏得了人緣、信譽及聲望,你的形象事實上為你日後創大業賺大錢埋下了伏筆。
不說是積善積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後的所得勢必要超過你的付出。以李嘉誠來說,一個被稱為“救世主”的人,誰不願意和他做生意呢?
無論李嘉誠的事業發展到如何龐大,獲得的盛譽有多少,他永遠不會忘記從事塑膠花生產的歲月。是塑膠花把他引入輝煌事業的大門,堅定了他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心,更使他獲得磨練積累經驗。
李嘉誠回首這段歲月時說:
“雖曆經坎坷,但從未彷徨。”
“我深刻感受到:資金,它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4.樂善好施,贏得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