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妮說:“李嘉誠亦不是絕對不肯接受訪問,熟知他性情的長江中人說,老板小鋒(風)頭不肯出,很大的鋒頭又不出。如果是《TimeMagazine》(時代雜誌)、《Newsweek》(新聞周刊)訪問,便當然有希望了。”
李嘉誠絕無歧視香港記者之意,他不便開這個先例,香港有這麼多的報刊,這麼多記者,李嘉誠什麼都不幹都應付不過來。不過,他會在公眾場合,很友好地回答眾記者的提問。
都說李嘉誠與傳媒關係不似以往融洽,如1995年秋《東周刊》所說:李嘉誠一向對記者都十分好,記者有提問,他必回答,總不會令記者們失望。但近來他見到記者,總是重複以下一段話,他說希望不令傳媒失望。但記者就覺得好悶。
李嘉誠說:“我好鍾意(喜歡)同年輕人傾偈(談談),係(是)在北京的時候,雖然好匆忙,連休息時間都無(沒有),亦邊食(吃)三文治邊回答記者問題。”
“個陣時(那時),講明勿(不)會見報,記者亦好合作。我依家(現在)實在勿<不)能夠回答記者問題,真係(是)抱歉,如果我回答了第一個問題,我就一定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所以我隻能夠再三道歉。”
“我真係好喜歡同你們傾得偈(談一談),但你們有時候太斷章取義,好似最近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後來香港《文彙報》又刊登全版訪問,人們會覺得我經常曝光,我勿(不)想本人樹大招風,又勿(不)想撞板(碰壁)——講多錯多,所以都係(是)挑個適當時候,至再同大家慢慢傾(談)。”
該文說:“誠哥用了足足15分鍾,重複以上對白,他出席記念抗日戰爭勝利50年圖片展、敦煌文物展、航天集團20周年酒會……都講過以上對白,可見實在用心良苦!”
對記者,李嘉誠的態度是非常友好的。他曾經談到這:“我做人的宗旨是對己刻苦,善待別人,還有勤奮同重承諾,也不會傷害他人。有一次,一個我很討厭的報社的記者在我公司樓下等我,我剛剛上車,同事說他已經等了兩小時,他正要離去。我立即叫司機倒車,向記者說可以談一下,因為我不忍心他站了兩個小時,回去沒有東西交代。”
李嘉誠是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富豪,都以為,他本人與香港市民一樣習以為常。他似乎不希望香港《文彙報》全文刊出中央電視台對他的訪談錄。筆者將這篇訪談錄找來看,字字句句閃金光,令人油然生出無限敬意。
前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對李嘉誠有個結論性的評價:“他這個人特別聰明,可以在香港華洋雜處的兩套標準中得到利益。”
是不是講給內地觀眾的話,不宜在香港講呢?我們應該很快從這個思維套子裏跳出來——李嘉誠是凱瑟克在商場上的勁敵,凱瑟克的話如何信得!
有人說:“李嘉誠最近好像特別忌諱樹大招風,你們這些生花妙筆,就不能寫超人的豐功偉績,而偏對個人生活津津樂道,香港好不容易出一個道德完備的商界翹楚。”
有一位香港傳媒人士曾苦笑道:“很多人不知香港報業競爭有多激烈,一家報章,一名記者,若拿不出獨家新聞,知道將意味著什麼?將意味著死路一條。”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到香港新聞競爭的可畏!
人非對賢熟能無過,李嘉誠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聖人。但是他心中自有一套處事原則與待人標準,而且他也是嚴格地要求自己遵照執行。以高標準來修練自我,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樹立了一個時代的楷模。正因為這樣,許多的謠言在他麵前都會不攻自破反而使他獲得了更加良好的聲譽。
2.誠實信譽是經營發展的基石
李嘉誠做人最講誠信,他總是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別人,對於誠信的追求已經近乎於執著,他反複告誡部下:“你要讓別人信服,就必須付出雙倍使別人信服的努力。”而他自己在平時的行動中,以身作則,總能贏得別人的信賴。
長江塑膠廠經曆過瀕臨倒閉的危機後,訂單如雪片飛來,營業額飛速增長。客戶樂意接受他的產品,派送大筆訂單給他。
一家洋行提出包銷長江公司的塑膠花。要是別的廠家,或許會認為這是福音,從此產品不愁銷路。李嘉誠卻謝絕了對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接受了對方的包銷條件,就得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價格、產量,得由對方說了算。
境外的批發商,也希望繞過香港洋行這個中間環節,直接與香港的廠家做生意,這對雙方都有很大的好處。
李嘉誠一旦得悉這個消息,馬上驅車去跟外商直接洽談,給他們看樣品,簽訂合同。繞過了中間環節,雙方都得到價格上的實惠。李嘉誠手中捏著一把訂單,還有訂單從四麵八方飛來。
李嘉誠不惜重金網羅全港最優秀的塑膠人才,不斷地推出新樣品。可是,因為資金有限,設備不足,嚴重地阻礙生產規模的擴大。李嘉誠擔心陷於前幾年的被動局麵,不敢放手接受訂單。
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不斷地產生對資金的需求,需要籌措和集中資金;企業籌集資金一般有以下幾種渠道:
(1)國家財政資金;
(2)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