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最後的晚餐》(下)(2 / 2)

神教的愛人,在千百年的思想綿延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甚至和原本耶穌所述相比,有了很大的區別,但也更加符合時代和曆史的特征,其中或許有糟粕,但也有精華,不得不承認,神教能夠獲得萊昂大陸億萬平民包括貴族們的認可,並不是沒道理的,至少在這思想方麵,的確很符合這些人的所思所想。

而這一切,耶穌基督功不可沒,沒有他,或許就沒有神教,或許神教還會有,隻是卻會出現得晚許多、而且教義什麼的也必然會有變化,但這些隻是如果,既然他出現了,那便是事實,而他的出現,總而言之對於這段曆史進程的影響,是十分之大的,不可抹去的。

但是在當時,不管是耶穌的思想,還是耶穌這個人,短短時間內造成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他思想裏麵所蘊含的某些為當政者所不容的想法,都讓當庭極大的不安,這種不安,隨著時間發展越加的強烈最後達到了頂峰,最後便做出了逮捕耶穌的決定。

一夜之間,耶穌便從享譽萊昂大陸的名人,成為了整個大陸共同通緝的“罪犯”,整個萊昂大陸,十公十七國,有其中的八大公國、以及十五大王國,共同發布了一道通行大陸的通緝令,專門為針對耶穌。

對於耶穌的“犯罪”,當庭也盡量做到了收集證據,並且理由造得都很充分,雖然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就算是沒有這些證據、這些理由,耶穌也會是必死無疑的,因為他已經觸怒了那些統治者的逆鱗,包括了最不可侵犯的尊嚴等方麵——對於各國統治者們而言,這一次亂戰的萊昂大陸各大公國王國,卻是空前的保持了一致:耶穌沒有理由不死。

最終,耶穌也確實是死了,因為猶大的出賣,在“最後的晚餐”之後,他被當局捕獲,並且在十字架上被處以絞刑。

絞刑,這可以說一直以來就是萊昂大陸上十分嚴酷的一種刑罰,而當局對他實行這種刑罰,也可見得對他有多痛恨。

其實有的時候,愛與恨的理由,都不需要多麼充分,在利益麵前,什麼都可以拋卻。

耶穌就這樣死了,但他的精神卻不滅,他所創立的大陸神教,也是一直綿傳至今。

但是關於耶穌的“傳說”,最為不可思議的,根據神教教義《聖經》的記載,還是所謂的“三日後複活”。

命運永遠是人需要仰望的存在,而對於生命的敬畏,也使人不斷的前進,鞭笞著這個世界的發展進步。

但是對於壽命的追求,卻也是這個世界上一個永恒不變的追求,尤其是,當已經身居高位,有權有勢、有財有色,基本上什麼都不缺,人生已經接近完滿了,卻還有著不可預知的遺憾的時候,人類對於生命繼續下去的渴望,便會達到巔峰,曆史上出現不少到了晚期統治時期不理會朝政,卻醉心於追求長生和永恒的君主們,便是一個最好的明證。

而關於複活,這是一個對人有著多麼巨大吸引力的命題,千年來無數人為之趨之若鶩,苦苦思索求職而不得。

在求索這條道路上,永遠是有著無窮盡的人義無反顧、前仆後繼的,說是愚蠢也好,堅持也罷,正是由於這種種,才會最終產生這麼一個體係已經頗為完善的世界。

但是從未有人做到和實現過的,永遠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