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員工壓力管理(2 / 2)

(5)人力資源溝通中:領導者或管理者應向員工提供組織有關信息,及時反饋績效評估的結果,並讓員工參與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一些決策等,使員工知道企業裏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他們的工作完成得如何等,從而增加其控製感,減輕由於不可控、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

(6)保障製度:完善員工保障製度,向其提供社會保險及多種形式的商業保險,增強員工的安全感和較為穩定的就業心理,減輕其壓力。

(7)向員工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並保持企業內部晉升渠道的暢通等,有利於幫助減輕或消除社會壓力源給員工帶來的壓力。

資料鏈接:員工壓力與企業“精神福利”

據調查顯示:目前近60%的國內組織員工壓力較大,出現職業枯竭的員工接近10%。員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已經成為一些企業的心病。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北京、上海和廣東的亞健康發生率分別達75.3%,73.5%和73.4%。某知名谘詢公司總經理鄭華輝介紹說,一項曆時5年,累計數據20000餘例,涉及金融、通信、政府機構、IT、房地產等行業領域的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國內組織員工壓力較大,其中工作負荷壓力較大的人群主要集中在管理層,普通員工則感受到較大的職業發展壓力。出現職業枯竭的員工接近10%,中青年員工尤為嚴重。心理幸福感低的員工接近10%。

症狀一:白領月入近萬,斷言“活不過30歲”

24歲的小宛在一家生產日用品的大型外企工作,月收入近萬,在很多人眼裏他的小日子過得是相當“風光”。可是一旦上了MSN和好友聊天,小宛便天天重複“哈姆雷特”式的問題:“繼續還是跳槽?”除了加班,每周難得的休息日他也在外麵泡吧泡到淩晨兩三點。大半年下來,整個人麵色土灰,身材浮腫。後來他幹脆將自己的MSN簽名換成了“我肯定活不過30歲!”

症狀二:員工怪癖襯衣蒙頭,同事客戶都惶恐

一家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向心理谘詢專家反映,自己每天工作時三分之一的精力都花在一個員工身上了。這位員工工作能力沒有問題,可是他卻有一個怪癖,天天不戴帽子,卻拿襯衣裹住腦袋,周圍的同事和客戶都難以理解,心裏很不舒服,有些人甚至感到惶恐。高管多次向這名員工提出請求讓他改掉怪癖,該員工卻很堅持,希望大家能夠尊重他,尊重他的行為和價值觀。

對症分析:都是壓力惹的禍

專家介紹說,員工壓力大除了會反映在生理疾病、生活質量下降上,還會表現為積極性降低,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感情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有些人會“憤世嫉俗”,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思,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是枯燥乏味的瑣事,不過是混口飯吃;還有的人會產生一些怪異的個人行為。

症狀三:電話請示上司,能否“打客戶一頓”

一個上門服務的工程師突然給他的經理打了一個電話說:“我現在客戶這邊,我有一個請求。我要去打一個女客戶,30多歲,就住在3樓,這人太惡劣了。”經理回答:“你打吧,打完回來我開除你,諒你也不敢。”結果,這名工程師放下電話就衝上三樓將女客戶打了一頓。這次事件導致該公司內部開除了18個員工,但3年內這家公司無法在同城同行業客戶滿意度上有所提高。

對症分析:員工“情傷”被忽視

事後了解到,這名員工受到客戶的極大侮辱,產品確實存在問題,可是客戶扣留了一個鼠標,並在門口對他破口大罵。這名工程師心裏難受極了,情緒耗竭很大,打電話給管理者隻是想表達自己的情緒,可惜管理者沒有給他機會。谘詢首席顧問張西超表示,以前管理者采取結果或績效管理,但現在所有影響員工績效的因素,管理者都要幹預。

專家處方:高管多逛員工區

香港嶺南大學蕭愛鈴教授分析,工作壓力的來源首先是工作量太大,包括工作時間過長和工作時限緊迫。她建議高層常去員工的工作區走走。她說,這也是管理者對員工支持的表現,會讓員工感到開心,覺得公司重視他們。

據了解,無論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還是國內的本土企業,現在越來越多地采取辦法關心員工的工作壓力問題,也在嚐試將從西方引入的“員工幫助計劃”(EAP)放入人力資源部門的常規措施當中,企業請來專家幫助員工解決個人心理問題。

(資料來源:廣州日報網絡版,作者:張丹羊 劉旦 2007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