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達善天下,晨見未來(2)(1 / 2)

達晨將風控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之中,在完善和優化流程的基礎上,推動建立以全麵質量管理為核心的全員風控體係,並將風控體係納入公司考核、激勵機製體係之中,使公司員工和企業的長期、短期利益高度一致,讓每個員工都具備風險意識,從而打造達晨科學係統的風控防火牆。

對投資決策體係的探索

當然,對於投資公司來說,其最重要核心業務是進行投資,如何進行投資決策(簡稱“投決”)是公司所有工作流程中最重要部分。由於每個階段投資理念和思路不同,這套體係並非一步到位。而是在符合公司投資理念的大原則下,長期摸索和磨合的結果。這個製度和流程是不斷改進完善的,特別是隨著創投經驗的不斷豐富,投決體係更趨穩定。

早期的資本市場並無退出渠道,達晨自己的資金也比較少,以學習為主,主動投資較少,所以投決關係的問題並不突出。

2005年以後,達晨認為“不投資的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公司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投資了一些項目,由於風控概念不強導致了一些失誤,比如西風科技的失敗。當時,從決策到投資的流程都混在一起,投資部門和決策部門沒有區分,沒有人站在局外看項目,從體係角度防範風險。

因此,2005年達晨創投成立風險控製部門,旨在建立投資部門的防火牆。該部門圍繞投資與決策的關係展開研究,並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投資與決策發揮更有效的綜合作用。通過學習華為、平安的經驗,結合自身實踐的經曆,達晨形成了“投資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的風控理念。

在全員風控體係下,達晨創投形成了投資經理、投資部門、中介機構(財務、法律、投行)、風險控製部、部委會、投委會、董事會共七層級篩選機製,並將風控體係納入公司考核、激勵體係之中,從而形成科學係統的風控防火牆,為所投項目質量保駕護航。

達晨的項目決策權統一在深圳總部,分部委會和投委會,由於決策的人員構成相對固定,會使得項目選擇標準化程度更高,出錯率也可能更低。隨著基金增多和規模擴大,達晨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標準化、規範化流程。在達晨,從投資經理個人發現項目,到部門立項,到準備盡職材料,一般三個工作日,部委會即可做出是否立項的決定。一旦公司決定立項,風控則會進場進行詳盡調查,然後案子提交投委會決策。在部委會,肖冰擁有一票否決權;在投委會,劉晝擁有這個權力。

堅守創投本質

無論投決體係如何演變,達晨堅守創投的目標始終未曾改變。2007年以後,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的火爆,一些投資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太考慮企業真正的發展潛力,而一味的投資Pre—IPO企業,一味地“掙快錢”,通過股本的風險溢價獲得收益。

而從達晨公司網站的被投公司所處階段的統計中我們看到,成長期占比70%~80%、中早期占比10%~15%,Pre—IPO項目隻占10%~15%。這組數據可以說明,達晨並未進行急功近利的操作,而是堅守創投的本質——投資具有成長性的初創期企業,通過自己的投後服務使公司股權增值進行獲利。

達晨提出了“投資就是服務”的理念。他們認為,投資能提供增值服務的企業,這是對投融資雙方的負責。“增值服務”是為被投企業提供企業治理、資源對接、市場開拓、產業鏈整合、製定戰略等各項幫助,目的是使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使股本溢價,由此帶來的自己持有股份的增值。

投前判斷方法論——六條軍規

達晨所投的公司大多處於未成熟階段,不確定因素很多,如何能在投資前找到最有潛力的被投企業,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在創投界摸爬滾打十多年,達晨人將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自己選公司的哲學,這就是達晨的“六條軍規”

人,人占是否值得投資的比重達50%。

行業,是否足夠大,是否屬於國家政策鼓勵支持的範圍。

技術水平,是否領先。

商業模式,是否有創新。

行業地位,被投企業須是行業或子行業前三名。

有沒有法律障礙和硬傷。

值得一提的是,達晨非常看重創業人。“創始人很重要,比如最初接觸同洲電子時,創始人袁明就給我留下過很好的印象,是個實幹型的企業家,而且戰略思路清晰,當時覺得把錢交給他,我很放心,”劉晝談到,“創始人品行一定要好,要有戰略眼光,能帶領公司往正確的方向走,另外還得有創業激情,要酷愛自己所做的事情。”

當然,能否最後成功投資,僅這六條還遠遠不夠,達晨堅持一些硬性的操作策略:比如堅持見過90%以上股東和管理層;對企業至少7個部門進行調查;在企業連續停留調查超過6天;對企業的團隊、管理、技術、市場、財務進行詳細調查;至少與公司的4個客戶麵談過;調查3個以上的同類企業或競爭對手,問至少20個問題等。達晨每年要考察的企業逾千家,真正挑選出的企業僅十多家左右,真可謂是“百裏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