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達善天下,晨見未來(1)(1 / 3)

——深圳市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深圳市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達晨創投”)成立於2000年4月,是第一批按市場化運作設立的本土創業投資機構。公司成立12年來,聚焦於文化傳媒、消費服務、現代農業、節能環保四大投資領域,以其嚴謹的投資態度、專業的投資理念、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優良的投資業績發展成為中國一家知名創投企業。

12年來,達晨看中的是互補互信的團隊精神,強調專業、執著、誠信的達晨文化,建立了“看創業團隊、看行業、看技術水平、看商業模式、看行業地位、看硬傷”的達晨投資軍規,倡導“投資就是服務”的投後管理理念。

截至2011年底,達晨旗下擁有的13支人民幣和美元基金,管理著高達105億元的資金規模,累計投資150家企業,已有32家完成退出,其中有25家分別在上海、深圳、納斯達克等地完成首發(IPO),7家完成並購,交出了高達21%退出率的完美答卷。

在這些數字背後,是達晨人識中國創投業波瀾起伏之態勢,沿公司投資策略風格轉換之軌跡,順團隊成員的職業進階之路徑的必然結果。伴隨著這些輝煌的業績,達晨創投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僅2011年就獲得了中國風險投資50強、年度最佳創業投資機構TOP10、最佳創業投資機構、最具競爭力創業投資機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等近十項榮譽,彰顯了達晨創投的實力與魅力。

銳意進取,順勢騰飛

1999年末,深圳市政府成功舉辦了第一屆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第一次將國內的高新技術集中地向全社會呈現。當時,黨中央對用資本市場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思路寄予了厚望,社會上流傳著“創業板要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開板”的消息,深圳市政府甚至準備好了推薦首批創業板上市的20家企業名單。

於是2000年前後,一批懷著中國“納斯達克夢”的國有、民間資本,紛紛聚集於深圳設立公司,這是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的第一次蓬勃大發展時期。曾經就有這樣一種說法,“似乎就在一夜之間,深圳出現了幾百家創投機構”,這其中包括達晨創投。

達晨成立的背後是大股東電廣傳媒的支持。電廣傳媒董事長龍秋雲看好創投行業的發展前景,委派電廣實業上市籌備小組成員、曾完整經曆電廣傳媒企業IPO全過程的劉晝,到深圳籌備一家創業投資公司,將資金投向擁有高新技術或者全新商業模式的中小型企業,並且進行增值服務幫助企業迅速成長壯大通過資本溢價來獲利。這樣既可以為電廣傳媒物色投資、並購的標的以整合產業鏈,也可借助資本運作獲取利潤,進一步壯大自身的實力。

2000年4月19日,達晨創投正式注冊成立。“初出茅廬”的達晨創投人員配備不足,整個機構總共隻有十多個人,核心的投資人員僅有三人。由於初涉創投,又缺少人員,缺乏投資經驗,所以剛剛起步的達晨創投在投資項目上十分謹慎,隻是參與了與大股東本身行業有關的兩家企業——同洲電子、拓維信息的投資(這兩家公司已成功上市,為公司帶來數十倍回報)。

2001年下半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國內的創業板也未如期推出,國內創投行業已是七零八落。進入2002年,達晨就開始進入苦苦掙紮的歲月。達晨創投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晝回憶,從2002年開始至2005年,長達三年多的時間裏,達晨創投的工作人員工作的十分辛苦,生活條件也很艱辛。由於人手少,公司規模不大,當時的工資報酬很低。達晨投資也極為謹慎,每年僅投資一兩個項目。

那段艱難的日子,達晨人是靠什麼堅持過來的呢?劉晝說,他們是依靠堅定的信念支撐過來的。劉晝始終對國家的經濟形勢有著執著的信念,對公司的發展充滿著美好的憧憬。那段時間團隊琢磨得最多的三句話是:中國的經濟會有很好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會有很好的發展;中國本土創投也會有很好發展,那麼達晨創投也會有很好的發展。正是執著於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信任,達晨人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共同度過艱苦的歲月。

這時期的達晨內外交困,不僅要致力於穩定公司內部人員對達晨的信心,在外部也遭受了來自大股東電廣傳媒的強大壓力,看著國內的創投企業一家家倒閉,電廣傳媒的一些高管建議劉晝將達晨從深圳撤回長沙,至少可以節省許多費用。

在這樣的嚴峻的局勢下,劉晝執著地向電廣傳媒總部進言,這篇洋洋灑灑萬言的呈情報告中這樣寫道:首先,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的態勢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對中國經濟增長應該保有十足的信心。其次,資本市場方興未艾,在經曆了初期的陣痛後必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第三,股權分置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經過一番詳盡有力的論述,劉晝認為,中國創投市場充滿機遇,中國創投行業是一個充滿機會的行業,必將迎來嶄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