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建議之二:大學生應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1 / 3)

就業狀況直接關係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同時,大學生本身也是決定就業能力大小的關鍵的主體因素。大學生應該主動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一、努力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作為大學生,主要任務就是接受高等教育服務,大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決定了其實際獲得的高等教育服務的數量與質量,進而決定就業能力的大小。因而,大學生努力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1.端正學習態度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社會精英的專利,而是普通民眾一種常見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而且,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體製下,大學生就業麵臨較大的風險。北京某高校的就業狀況清楚地表明,大學生就業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而且未來的就業形勢會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必須清楚這種就業環境,並認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業結果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就業能力,而在既定高等教育服務條件下,就業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自己學習的努力程度。隻有這樣,才能將嚴峻的就業壓力轉化為主動學習的動力。

2.拓寬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造就複合型人才

僅僅端正學習態度是不夠的,還要將這種學習態度體現在實際的學習行動中。要全麵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造就複合型人才。

第一,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隻注重實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像思想品德修養這樣無法立即帶來實惠的知識的學習。事實上,思想品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屬性,往往是人們經常忽略的東西,但也是最重要的東西。它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求職的成敗,甚至整個人生的成敗。曾經有個求職者為了增加求職成功的概率,承諾把其原單位具有一定商業秘密性質的科研成果帶過來,結果他沒有被錄用——他既然可以把原單位的成果帶過來,有一天他同樣可以再把本單位的成果帶給別人。在利益導向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應該與其高學曆相對應,不應該過於急功近利而衝破思想道德的底線。

第二,夯實基礎知識。普通高校教育與在職培訓不同,它必須對大學生傳授一定比例的基礎知識,盡管這些知識並不能立即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但卻可以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擁有長遠發展的潛能。大學生應夯實基礎知識,形成以下三種基本能力。一是“說”的能力。不論是什麼專業的大學生,也不論其將來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雖然語文知識應該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掌握的內容,但實際上,有些大學生的語言功底並不好,這會直接影響到交流與表達。因此,大學生必須要重視《大學語文》的學習,注重遣詞造句、普通話等基本功的訓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深入,很多用人單位都有一定量的涉外業務,因而,大學生要掌握一種能夠進行國際交流的語言。英語是一種使用範圍最廣的國際性語言,在很多高校都是必修課,大學生必須學好。除了要通過國家四、六級考試外,還要注意聽、說等實際能力的訓練。二是“寫”的能力。寫是與語言表達相輔相成的一種表達方式,活動方案、經費預算、工作總結等都離不開書麵表達形式。大學生要有“寫”的意識,不斷提高寫作能力,最好能使“寫”出來的作品見報或見刊。三是“辦公”的能力。在現代社會,很多單位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掌握OFFICE係統等計算機基本知識和網絡知識是必需的。做學生幹部工作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因而,也有助於大學生的“辦公”能力。

第三,拓寬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專有人力資本的基礎,也是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相區別的集中體現。不僅要學好作為必修課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拓展作為選修課的專業知識。知識積累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多學一門課可能並不會立即體現出其價值,但日積月累,大學四年中,學與未學、認真學與不認真學,會使專業知識和能力出現很大的差異。沒有寬廣的知識麵,將會減少就業選擇的機會。如2001年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的一次人才招聘會上,有個公司要求求職者當場指出所給機械設計圖紙中的錯誤,有的求職者望而卻步,有的求職者雖然踴躍參與,但也被當場否定。很多專業都有相應的從業資格考試,如會計專業的會計證、注會證,金融專業的證券從業資格證,法律專業的司法考試證,等等。大學生要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補充各種資格考試所要求的新內容,爭取獲得更多的從業資格證,以增強與用人單位的對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