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凝心聚力抓落實——領導幹部提高凝聚力的執政藝術(4)(3 / 3)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務虛”。如果我們隻注重從形式上理論上抓思想政治工作,把做人的工作隻掛在嘴邊,而不去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那麼思想政治工作也隻是一句空話,下屬幹部的人心凝聚也會成為幻想。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有力,重要的在於求真、在於“務實”。隻有“務實”與“務虛”相結合,才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感染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實效。

要增強企業黨組織的凝聚力,就要從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出發,針對黨員、幹部的不同要求,不同困難,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去實現自己的合理要求和願望。既要用理想、理論等精神價值的目標去凝聚人心。對於下屬幹部參加各類成人學習,黨組織不僅要積極支持,而且要適當給予表彰獎勵;對於下屬幹部或者其家庭因病因事等急用車,黨組織應積極主動出麵幫助解決;對於單身下屬幹部,要深入他們的宿舍,盡可能找他們談心,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特別在於大齡青年的婚姻等問題上要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在下屬幹部業餘生活、就餐等方麵多一份問候。隻有將思想政治工作與實實在在的工作結合起來,才能取信於下屬幹部,才能在他們中形成凝聚力、吸引力。

第三,把開展黨員責任區活動與凝聚力工作結合起來。

“先鋒工程”活動不僅是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密切領導幹部和群眾的一座橋梁。在“先鋒工程”的各種活動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建立各種形式的“黨員責任區”,通過這個窗口給廣大下屬幹部樹立黨的形象,通過這個窗口來實現組織關心下屬幹部,凝聚人心的目的。因為在黨員責任區中我們要求每個黨員都要關心身邊的下屬幹部,幫助身邊的下屬幹部解決各種實際困難,把黨的關懷和溫暖直接傳輸給身邊的下屬幹部。

總之,提高黨在各層政府部門中的凝聚力是搞好黨政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在最大限度中增強社會凝聚力

“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總要求。

在民生、幸福、穩定成為“十二五”熱詞的語境裏,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速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從社會活力、和諧穩定的戰略高度審視社會管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理論的豐富深化,也是對我們黨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大創新。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征在於,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價值理念已經或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城鄉、地區、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群眾利益訴求呈現差異化、多樣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漸突出;隨著經濟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進步,隨著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使得形成社會共識的難度加大。如何主動適應這種深刻變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保持和諧穩定,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時代命題。

一些國家的發展曆程表明,國民收入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提升的時期,往往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人們心理容易失衡的時期。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避免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們麵臨的重大挑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凝聚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它不僅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實現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也是我國現代化順利推進的必要保證。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主體。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的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今天,麵對人民群眾的不同利益訴求和多元思想文化,通過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製、訴求表達機製、矛盾調處機製、權益保障機製,統籌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就能夠不斷實現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程度地增強社會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