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就要說了,現在都國際化了,還用得著分這麼細嗎?要按這個理論來說的話,西方最早的企業的企業文化是在什麼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呢?通常是適合他們國家的人性或者他們國家的製度,長久以來形成的。是不是到了其他國家就不適應了呢?也不會。
其實,文化是在變化之中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比方說現在日本企業到中國來了,時代變了,區域也變了,就不提“產業報國”這個詞了,很可能它的文化改成了普世價值觀,把客戶放在第一位了,把開放放在第一位了,把融合放在第一位了。
所以現在我們一些企業進入國際化,如果到了美國還提“產業報國”、“為中華民族複興”,那美國人會認為這關他什麼事?文化在變,色彩也是在變的,要適應不同環境的色彩。不但要適應時代,還要適應地區。
阿裏巴巴發展起來之後,上海的領導人幾次談話說當年為什麼沒留住馬雲呢?當年馬雲到上海發展,為什麼偌大一個上海容不下他?從管理的角度看,當年馬雲如果留在上海,很可能就沒有在杭州這麼大的成就。因為上海產生大企業的幾率比較小,這和當地的文化有關係。上海人比較講遊戲規則、講規矩,比較精細。這種特點能保證他們做好,但很難保證他們做大。他們大氣不足、野性不足。杭州就不同了,杭州的野性就很足。同時,上海的官氣也比較重,官氣比較重的地方,商氣相對就要弱一點。
為什麼深圳出了很多富人,而且出現很多行業的老大?這也不是偶然的。像銀行業的招商銀行,通信設備行業的中興通訊和華為,房地產行業的萬科,互聯網信息服務行業的騰訊,等等。出現這些企業的原因在於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相對來說,政府的幹預就弱一點,企業在這樣的環境裏就容易創新。一個移民城市,大家都抱著夢想而來。一群有夢想、有野心的人,給他們一個舞台,讓他們來表演,就會帶來奇跡。
職能和諧:人要符合企業的色彩
在培育企業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讚成把企業文化搞成宗教,把領袖奉為教主。但是,宗教的一些傳教辦法還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比如佛教說的“信解行證”四個字,“信”就是要相信,“解”是要理解,“行”是踐行,“證”是證悟。其實基督教也是這樣,傳道大多都離不開這四步,企業文化也是這樣。
第一步,相信企業文化。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相信要在理解之前?因為員工信奉企業文化,可能並不是很理解,所以把企業文化寫出來,掛在牆上還是有必要的。要不然員工連概念都不知道。
第二步,理解企業文化。怎麼能夠讓員工真正理解企業文化?要讓員工自己來詮釋企業文化。
很多企業從來沒有讓員工詮釋過企業文化,其實這一點很重要。你可以讓員工說說什麼叫和諧,什麼叫奉獻。他自己解析的可能會比你解析的要好得多。當他自己解析的時候,企業文化就入腦入心了,而不僅僅是入口。
第三步,讓員工去做,去踐行企業文化,體現在行為上。這個時候,要有一個企業文化行為的審計。企業文化能不能變成員工的行為,行為在哪兒,這需要進行審計。如果一年的時間裏,企業做了財務審計,甚至做了製度審計,沒做文化審計,那麼企業文化到底有多少落到了實處就會不清楚了。
第四步,證悟。相信、理解、行動都做到了還不夠,還要言傳身教,這時就不僅僅是自己領悟了。企業文化一定是通過人來實現的,要不然就隻有“文”,沒有“化”。我們培育企業文化就是培養員工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培訓、宣講的方法來實現,最有效的方法是老員工的言傳身教。
老員工是發酵的酵母,有了他們,可以以一頂十。老員工要起到傳教士的作用,傳承企業文化。像IBM講的,不管你是紅色的還是黃色的,到了IBM都要變成藍色的。誰來做染料?肯定是老員工。
優秀的員工就是文化的DNA
企業文化實現了之後不但對員工有巨大的吸引力,對客戶和社會也有巨大的吸引力。舉個例子來說,我谘詢過一家企業叫新明珠。現在在廣東省企業競爭力排名,拆分成兩家公司,還排到第13位。這家企業年年增長,但是人力保障一直是很充分的。
大家知道,這些年廣東地區總是鬧民工荒,尤其是過了春節,企業最難受的是節後招不到人。工人回家了就不來了,於是很多企業都高價招人。但是,新明珠不用高價招人,過了春節就有兩千多人在門外排隊來應聘。別的企業來挖人,他們也不去。
原來這家企業出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工人大代表。那個員工在到這家企業之前跳了六家企業,幾乎每年都跳槽,但是一到了這家企業就不動了,而且還成為農民工人大代表。這家企業就是樹立了一批這樣的標杆員工,才保持持續發展的。